1.
第一次晚上跑了8公里,内心雀跃不已,想着第二天也要继续保持才好呢。结果第二天,拼老命跑完3公里,已是双膝酸软、双手撑地、大口喘气的模样,再也迈不动一步。不禁心生懊恼,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么?到了第三天,跑完8公里的时间却比第一天还要少些。
自从写出一篇阅读量为7912的文章后,喜不自禁,想着会不会从此以后写的文章一篇比一篇好,阅读量一篇比一篇多,然后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没有。文章的阅读量一直是条波浪线,有起有伏。其实这篇对我来说阅读量已经算高的文章也是经历了那些阅读量为176、1541、27、289的文章后才有的暴击。
决心少吃垃圾食品。第一天完成得非常棒,饿了只吃了些水果。第二天,忍不住了,吃了一包咪咪虾条。略有愧疚,想着原谅自己,于是第三天还是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呢。虽然直到现在还可能会冒出想吃些不健康食物的念头,但总体来说垃圾食品吃得少了。
高三那年,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螺旋向上的图形。她说:“你们的成绩就是这样,有起有落,有时候考得很好,有时候又会比之前要差。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就好。考得不好的时候,不要责怪自己。这是一种规律。”那时候我不明白,难道成绩不是一次比一次要好,每次都要进步一点点的吗?
备战司法考试的时候,会发现某些天学习效率特别特别高,开心地想着第二天也要完成一样多的进度。可到了第二天,不论如何鞭策自己,哪怕用上“胡萝卜加大棒”战略也无济于事,还白白怨恨了自己一番。
其实大多数时候自己还是很积极向上的,可一旦姨妈造访,别跟我提什么壮志凌云志气高,我只想瘫床上吃垃圾食品看无脑神剧。
2.
你自身的生物节奏会对你的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24小时生理周期(有些人在清晨特别清醒,做事效率也很高,另一些人则不到中午就提不起精神做事),荷尔蒙周期(例如在人近中年的时候,女性月经周期以及男性睾丸激素的变化)。了解自身生物周期的消长变动有助于你跟自己的身体和谐共处,而不再抗拒自己的自然倾向。假设你的最佳状态是在晚上,而你却强迫自己在早上工作,那样你就无异于逼着自己走上拖延的路。用最自然的方式来工作不是更有效率吗?——《拖延心理学》
一个哈佛的家伙,在国内上学时曾打电话跟我倾诉:“这段时间我状态真的非常非常差,特别不顺,早上起不来,晚上一两点睡觉已是万幸。根本不想学习,你说学那么多知识有什么意思呢?没劲!”现在的她当然也会有情绪低落、毫无斗志的时候,但总还是积极向上多呢。
我们当然希望每天进步一点点,天天向上。可那是一种太完美的想法。真实的情况总是有起有落的。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讲:同样是从A点到B点,完美主义者希望走的是最完美、最有效的途径——直线。而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和完美主义者一样雄心勃勃,也想从A点到B点去,但他明白,当他前进的时候,不可避免会遭遇失败,可能会进三步,退一步。
不消多说,第二种基模更现实。可我们往往不愿接受现实。
期望自己天天向上其实也是进入了完美主义的误区。
我们都希望自己进步,可执意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要求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努力,更优秀,会伤害自己。
3.
拿着包子,我忽然明白,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奖牌没有张保仔的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吃过那个包子。——《麦兜故事》
我以前每写完一篇文章总要去找一个家伙的麻烦:这篇写得好不好?比前一篇有没有好一点?有时候她会夸我写得好,有时候她会讲实话:太短了些。结尾太仓促了。太平淡了。看过跟没看过一样。
她安慰我只用一句话:总不可能每篇文章都写得很好吧。
其实,很多道理大家都懂,却总是不愿意去接受、去承认、去琢磨、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伏尔泰:常识并非那么平常。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家15世纪的老教堂,在它的废墟上留有这样一行字:事情既然已经这样,就不会另有别样。
常识也是。
李开复也说过类似的话: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与无法改变的东西作斗争是徒劳。
接受有起有伏的生活,把时间精力花在该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