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北方人。确切的说,是山东人。
山东不仅是孔孟之乡,更是面条之乡。百度词条中有“面条是山东等中北部人民除馒头之外的另一大主食,平时每天至少吃一顿”的说法。我的父亲就十分喜欢吃面条,不管是他跟我讲述的小时候就着肉冻吃几大碗面条的往事,亦或如今早饭单目中常常出现的各种面条,无一不表明着他对面条的喜爱。说来惭愧,我却自小喜欢吃米饭。仍记得小学时候天天吵着让姥爷给我做米饭,配上土豆炖肉等家常菜,真的是非常美好了。美好的,不仅是颗粒饱满香甜软糯的大米,也不仅是是咸淡适中鲜香四溢的菜肴,还有因着家人每一次与食材交互碰撞而产生的温情。自己心里很清楚:那是为我做的。
谈到此处,不禁想谈谈鲁菜这一菜系。不单是百度词条中“中国四大菜系中唯一自发菜系”,“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等表述,就是姥爷为我做的那些诸如油焖大虾,糖醋里脊,拔丝山药等家常菜都足以使我对鲁菜产生亲近与自豪。说来便是天经地义般,我们怎能不对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食物发生亲近之情呢?
再往深处漫溯,在儒家学派的陶染下,鲁菜的饮食哲学也是一大亮点。譬如“知味”,孔子的嫡孙子思在其著述《中庸》中便有“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的观点。即说一个人能吃不代表喜欢吃,喜欢吃又不代表会吃。真正会吃的人,是能在寻常瓜果中寻到旖旎风情的。也便是苏轼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更值得一提的是,鲁菜的“咸鲜为主,五味调和”之道。从烹饪技巧上讲,即讲鲁菜用料考究,注重调味。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当中,鲁菜在以“咸鲜”为基本特色的同时,于酸甜苦辣诸味也都有普遍地体现,可谓是“五味均善”。上升到政治哲学的角度,就是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这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对齐鲁大地上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