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绿树”的欧洲风情、梧桐夹道的老城街巷,爽朗亲切的青岛大妈,散布在犄角旮旯里的小书店,新鲜开放的海滨气息,毫不“矫揉造作”的精致咖啡馆……,这些一一展现着青岛包容与闲适的城市气质。
青岛,这位“混血美人儿”
说到青岛,终归绕不开德国。
光绪二十三年,德国人怀揣着把青岛这个小渔村改造成比肩“英国之香港”的意图,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攻陷青岛。入侵后,德军纷纷铺设水电管网,修建火车站、教堂、邮电局、总督府。外国领事、商人则纷纷涌入在此建造洋楼。这份历史遗留的痕迹,让青岛留存着360多座德式建筑。
先后被德国、日本、北洋政府、民国政府统治的青岛,除了被注入不同建筑风格的基因,更深层次的印记则体现在思想上。临海而居的青岛人民骨子里有着开放、包容,更易接受外来事物的性格。你或许猜想不到,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曾出现基督教、东正教、佛教、天主教、道教和谐共存的局面。
现如今的青岛美丽醉人,明眸皓齿。这位东方与西方碰撞而生的“混血儿”,一边回望着被伤害的过去,一边开始着城市发展的新进程。在青岛的这些日子,虽然短暂,但却凝固成一段美好而有趣的记忆。
八大关
八大关,这片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一,也是最能散发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气质的区域。
岛城诗人王音曾对八大关发出这样的感叹:“八大关美得让我迷路,每条路的树木花草都不一样……但它美得不真实,美得竟与我无关了。”
这片区域曾被城市规划部规定每栋建筑的样式、园林不能与别家不同,要别具一格,所以经常拐个弯就能欣赏到风格迥异的异域建筑。
原计划是打算一边慢慢溜达,一边细细挖掘拍照地点。但因为这次去青岛的航班超级大延误,只睡了两个小时,导致精力指数非常弱,仅仅去公主楼溜了一下便回家吃饭睡觉打豆豆了。
八大关最著名的要属花石楼和公主楼了。关于公主楼,还有一段浪漫的故事。
据说丹麦王子来青岛游览观光后,深深地被八大关美丽的风景所吸引。土豪的丹麦王子立马在此购置土地,并按照安徒生童话中的样板设计了这座建筑,准备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丹麦公主。虽然丹麦公主最终没有来青岛入住,但“公主楼”这个名字却被深深“雕刻”。
良友书坊
青岛有特色的书店挺多,比如良友书坊,繁华.我们图书馆,不是书店。我比较钟意的是良友书坊。
良友书坊,名字取自老上海的《良友画报》。攻略上有人说,良友书坊是青岛文化的地标之一。亲自来到良友看看吃吃拍拍坐坐,才更有体会。
良友书坊紧挨着邮电博物馆,分为临街和塔楼。良友的图书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书坊自己出版的书籍,另一种则是青岛本地作家及良友多年合作的作者书籍。在这里不光可以看书,也可以淘到不少创意独特的青岛旅游文创品,比如便签、笔记本等。
良友书坊不单单是书店和咖啡店,还有一些沙龙展览。我去的时候刚好是民国风旗袍展览。看着一件一件落落大方的旗袍,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想做扩胸运动的冲动,哈哈!
看完书,离开良友的时候,顺道叫小外甥女给我拍几张照片。小鬼表示模特不给力,希望我回去好好学习,努力研究拍照姿势!
老城街巷
青岛是个慢悠悠的城市,这一点在老城区尤为显现。这一次出行因为有孩童的关系,所以只大暴走了金口路一带、广西路还有大学路。
走在老城街巷,藤蔓将各种花穂甩在院墙外,锥气未消的小孩在胡同中疯狂奔跑,推着小车走向街区的小贩,手中拿着芭蕉扇微微扇风的老太们。诸多生活化情景的带入,青岛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在我眼里复活了。
青岛是很多著名文人的栖居之地。老舍、康有为、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童第周纷纷在此寓居。这一次去原本打算去看一下老舍故居。查了下资料发现熟知的《骆驼祥子》,老舍就是在这里写成的,但没想到周二竟然闭馆。
PS:我觉得深察文人居住的城市,尔后再去看他写的文章,感触会更大。记得初中时读老舍的《趵突泉》,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要求的背诵全文,丝毫没有觉得是多好的一篇文。直到有一年我去济南找我姐,看了趵突泉再回过头翻了翻老舍的文章,才发现笔墨真的不是盖的。
顺着老舍故居往下走,长颈鹿咖啡馆就在眼底下。无敌熟悉的名字,实不相瞒,因为脖子长,所以长颈鹿这个外号伴随了我小学整个时光。恍惚之间,看到长颈鹿,就好像看到我自己。
紧挨着长颈鹿咖啡店的是一家背景墙特别好看的小巫咖啡馆,二话不说拍一张。
走着梧桐夹道的大学路,大暴走后一点也不用害怕脚酸、口渴。每条小巷里散落着的咖啡馆,喝上一杯都能让你加满油。
未完,青岛这位混血美人儿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