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呢?记得杨澜说过一段话,很受触动。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
“读书教给我最大的能力,就是对于一件所有人习以为常的事,处于主动性,去分析思考,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被动接受。”简单来讲,读书使你有思考能力。“尽管我们记不清一辈子吃过什么东西,但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通过阅读,我们的思维方式得到提升,进而生命的维度得以多层次拓展……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事实上,许许多多的成功的大咖都会把读书当做财富。
我们都觉得读书好,谁都想多读几本书,但是“不读书,不看书”也是普遍情况。除了耐不住性子,看不进去以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认为“阅读,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性价比太低”,“很难看到短期内有什么实际性的收益”。
实际上,书分为供消遣和实用性两种,如果在短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里,解决了一个靠自己花上几天几周的时间,也想不通的问题;开拓了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的视野;开启了一项人生新事业,生活的方向有了质的转折……
这个时候,还会抱怨阅读的”投入产出比“低吗?
手上拿的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一本教我们将“读书”这件事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书。
很少有书(除了工具书),会把“实用”两个字那么赫然印在封面的题目上。但是一本书翻下来,发现作者并不是在泛泛而谈,真的是手把手教我们把“阅读的技能”用起来。“如果我们能‘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我们的人生就此能发生改变。”
作者大岩俊一曾经就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在他悟出“读书能改变命运”这一点后,他辞了职,一年通读300本书。可是,就像我们一样,读过那么多书,没过多久,就想不起多少了。于是,他痛定思痛,潜心研究“读书法”,办讲座,开书友会……在大量的实例和研究下,创造了“人人都能掌握的读书学习方法”,并通过这本薄薄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
其中,“读书指导行动”这一部分,也是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精华和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因为他是一个“读书家”、“阅读顾问”和创业者,所以他提出的方法更接地气和具有实操性。
在这之前,我们来看看“指导行动”前面的两个重点 。
第一个重点,“怎样看书才更有效率?”也就是怎样才能把把每本正在看的书读熟、读透?
1.“明确阅读的目的”,你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
就像其它很多指导“高效阅读法”的书一样,作者大岩俊一建议我们一开始就把“目的设定”的和“行动目标”更相近一些。
2.带着问题去翻书。
在打开书之前,把书的序言、目录,后记纵览一下,掌握书的概况。其中我们容易忽略的是书的“后记”,实际上看过后记,感受作者所花费的心力,会提升对作者的亲切感,激发阅读的热情。
这样全面了解了书的主要内容后,就能确定下自己的问题是哪些了。
3.学会“断舍离”,只关注书中4%的精髓。
“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
这让我想到著名的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通常我们拿到一本书,尤其是经典著作类的,总想着“从头啃到尾”,发挥书的最大价值。结果,花费成倍时间,好不容易读完,才过了没两天,就想不起来书中说了什么。
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火力,朝精华的20%,甚至是最核心的4%发力。哪怕只是找出书中的一两个重点,实践并行动起来,也算是发挥了这本书的最大效能。
其余,提高看书的效率,我们还需要“对读完一本书,事先有一个预估的时间”,比如“每次阅读一小时,一周时间读完”;
试试书中讲的“并列读书法”,同时读好几本书;还有亲自去实体书店选书,才是遇见适合自己的书的好方法……
接下来,看看第二个重点,怎样才是阅读一本书的正确姿势?
这是《实用性阅读指南》中非常实用的一个章节。作者提出的两个步骤——“记录”和“输出”,学完就很想马上用起来。
“记录”就是在读书的同时,用“划线”、“括号”、“贴便签”、“折角”、“画符号”等做标记的方法,找出书中的重点部分。
而第二个部分“输出”,包括“做读书笔记”和“画思维导图”。对我来说,“葱鲔笔记法”更好用和简便,只需“摘录重点”和“记下感受、想法”就好。
在这本书中,作者补充了一点:“摘录书中内容控制在3-4行即可,想摘录的地方也要控制在4-5处。”听上去很有道理。
作者还推荐我们将大热的“思维导图”,用到读书笔记中。“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以“可视化”的图形表示出来的思维工具。可以让人一目了然,有助于我们整理思路,提高记忆水平。
作者平时使用最多的,是以下两种思维导图:“基于阅读目的的思维导图”和“概括一本书全部内容的思维导图”。
如果是在“快速阅读”的场景下,建议用第一种思维导图,也就是下面这种:
先简单介绍下“书籍的信息”,然后记录下“阅读目的”和“找到的答案”,最后“总结”下书的内容。
这是一种“高效阅读一本书”的好方法。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本经典著作,或是对人生特别有指导意义的书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保留书的内容,这种情况下推荐第二种思维导图:
这种方式“要点至上”,整理的是书中“我觉得重要的部分”。一看到这样的思维导图,一下子就能回想起书的内容。
到这里,总结一下这个重点的内容。“记住一本书”必要的步骤是“记录”和“输出”,“输出”有“写读书笔记”和做“思维导图”两种方式。
作者拿到一本书,会先从头到尾读一遍,先对全书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用“折角”、“划线”等办法,标记“需要的部分”。然后,一边对着做了很多笔记的书,一边制作思维导图。这样的顺序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到这里,最后一部分,讲述了《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重点中的重点——“将书中内容转化为行动。”
一年读多少本书算够?几百本,多吗?那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说到底,就是没有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真正的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的意义就是”身体力行“,哪怕只学到了一招一式,只要用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读书就起到了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不贪多“,就算只读了一本书,但是这本书给我带了实质性的改变,就可以被称作“读书家”。要不然,哪怕是“广览群书”,不能将知识进行“内化”,也不过是“白读书”。
读过的书,怎样才能转化为行动呢?有一项成功人士的必备技能——“自我指导”。因为读书是一个人的事啊,只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项目”管理起来,才能有所收益。“自我指导”还有一种魔力,自己亲自指导出来的行为,主动去做的愿望非常强烈。
所以,读完书第一步就是,“要为自己制定行动目标”,具体到:到什么时间,达到(多少数量)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实际,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没达成的话会很打击自己。
在“自我指导”过程中,还要会“自我激励”,学会给自己“画饼”。在大脑中描绘一下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会有什么样的兴奋感觉,整个人是什么样的状态。甚至具体到“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梦想和现实之间着看似难以逾越。作者以下面这张表,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一步步爬坡”的状态。
数字能给到直观的感觉,问问自己,我“现在的位置”是“达成最佳状态”的百分之几呢?如果我在现在的基础上,加上10%,又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自己最有动力的时候,就是目标“跳一跳”能够着的时候。达成10%以后所处位置的目标,应该就是最合理的。随着一点点的进步,你会发现:现实和目标之间的鸿沟,也没有那么难以跨越。
那么,“为了达成加10%以后位置的目标,现在能做些什么呢?”请尽可能的“头脑风暴”吧!至少想出5种以上的行动方案,从中选出一项最想要做的,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可以干些什么。一定要转化为“马上去做”的行动力。同样的,心里先预测一下,做了这件事有什么结果,我的心情如何。
最后一步“告诉别人”,通过会面、倾诉,告诉身边的人你的目标,也可以在网上的社群里宣布。如果“昭告天下”让你不好意思的话,那么就写进日记本里吧。
这样的好方法,不应该只局限于“读书改变命运”这件事。仔细想想,只要是我们想达成的任何大的目标,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自我激励”,和一个个的步骤,来慢慢接近和实现。是时候走出“想的多,但是做的少”的魔咒了,从现在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上升10%”的小目标吧。
回到《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它解释了“阅读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
“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样的“有效阅读”法,去探知人生更多的意义和可能性。希望这些方法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