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2段落原文
(48,11)-(48,15)
高普尼克表示,当我们过快地教给孩子太多知识时,就会不经意间切断他们探询的路径。而孩子原本可能会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正如高普尼克提出的:“孩子是研究与开发人类物种的关键之一。”如果他们被允许独自去探询,比如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提出问题以及探索他们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而无需背负各种指令或说明信息,那么他们就会更具创造力,也会有更旺盛的好奇心。
读书笔记
信息捕捉:
显性信息:太多知识、不经意、原本
隐性信息:过快的教,原本可能、独自探询
段落是作者引用儿童心理学家的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观点。
深入理解:
第一句就是高普尼克的观点。
因:过快的(程度)、教(行为)、过多的(程度)、知识(行为的对象)
果:不经意间切断了探询的路径。(表现在具体的孩子的行为表现上就是:提问数量的下降)
立论:孩子原本会自己寻找答案。
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
孩子天生就会对外界事物表示好奇,所以孩子原本就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就如同孩子再不会说话时,就会用手指各种各样的事物,这只是孩子不会说话时的一种提问方式:“那是什么?”(用手指)。孩子天生就具备了通过探询学习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自发的,是从兴趣的角度来展开的,它不以成年人的意志来变得快。而成年人往往为了追求学习知识的“快”,而进行“教”。这种教就会使孩子逐渐失去兴趣,或者因为过早的知道了答案,而失去了探询的基础。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从“稀缺”的角度理解,当成年人认为孩子的知识是稀缺的时候,就会采用大量的灌输“教”的方式要求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专注带来的短期好处就是知识的提高,但是长期的坏处就是探询能力的减弱,进一步导致创新能力的减弱。
而高普尼克的观点其实最终就是强调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果放任孩子自己去探询,会如何?
给出一个可行的具体做法:
1、用各种形式的实验来提出问题
2、并以实验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知识可以学,但是不应该教。学是孩子自主的探询,教是成人为主的灌输。
4个方式中从对孩子更有帮助的排序是:DCAB
系统思考:
今天的点读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到底是教还是让孩子自己学。教是以成人为主的知识灌输,学是以孩子为主的探询。其实任何教的方式都可以变成孩子自主的探询。
就拿孩子学滑轮来说,曾经就因为孩子说喜欢滑轮就买了相关的防具和滑板,可是当你让孩子去正式学习滑轮,很快孩子就没有兴趣了。接着就是东西放着积灰。
过了几个月,当孩子玩滑板车已经很熟练的时候,突然问了一个关于滑板车快还是滑轮快的时候,我说:你可以都试试,然后比较下。这天孩子就很快的学会了滑轮,虽然还不熟练,但是已经可以不摔倒的滑行几百米,并且理解了快慢,速度,公里/小时等概念。
让我们可以思考和落实的是
1、面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尽可能把知识性的东西,放到孩子感性趣的事物上,孩子就学的无声无息了。
2、尽量避免说抽象的概念,而是让孩子看到具体的东西。比如水的3态变化,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冰块,烧水,水蒸气冷凝成水等。
3、尽量培养孩子多观察,多提问。家长并不一定要回答上来,可以说不知道,保持孩子去自我探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