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大家晚上好,我是三叶,欢迎各位收听今晚的领读活动。今晚由我来为大家领读武志红老师的《感谢不完美的自己》第三章内容: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上周四晚上的碎片化分享,我们分享了培养习惯的实践方法,如何利用日行20英里培养习惯。这次呢,我打算换个角度来聊聊习惯,能否不培养习惯,也能过好这一生?这块内容,我打算分两部分来讲述:
1.正视坏习惯背后的需求,允许自己有坏习惯
2.直面痛苦,主动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
首先进入第一部分内容:正视坏习惯背后的需求,允许自己有坏习惯。
培养习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痛苦,甚至无法坚持下去,那么是否有办法不用去经历这个过程呢?或者换个问题,我们能否不用培养习惯,照样能把生活过好呢?
【R】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个人整天强迫自己完成这个义务、完成那个责任,那么,他就会发展出很多个与自己的主人格相敌对的次人格。从意识上看,这个人似乎很负责、很正常,但从潜意识上看,这个人的内心会有很多冲突。
将坏习惯当作了自己的对立面或敌人来看待,发誓要击败它。但实际上,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它有时会被击败,但日后它还会发起攻击。这就好比弹簧,你压抑它越厉害,它反击的力量就越大。
坏习惯也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时,你就不会再像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是去接纳它们、了解它们。“
【I】这部分是最触动我的地方。它其实是整本书的核心思想:你本身就是不完美的,面对你的不完美,你可以选择抗拒压抑,但这会让你很痛苦,因为不完美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对它们发起攻击,就是在伤害自己。
【A1】前天我表弟突然来问我,如何学习写作。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学习写作。“他说:”我想要学习反思,看看自己有什么需要提高的。“然后我进一步追问:“你是想提高写作能力呢?还是通过写作来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说:“都有。”
跟他聊到这里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回想起,自己刚刚踏上自我成长这条路时,也是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提高。这股劲是好的,但背后却是对自己的不接纳:我现在什么都很差劲,所以什么都想提高,你告诉我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提升自己,我就去做。“
于是,我开始学习培养早睡早起、阅读、写作、跑步、英语……最高达到同时培养5个习惯,想要快速成长,改变自己。结果可想而知,我累趴了,感冒了一周。病好了之后,继续按照之前的方法,兼顾培养几个习惯,最后没过几天,脑袋一直嗡嗡地响,只要我去读书,拿起书本,脑袋就开始疼,只要我去写作,打开电脑,没几分钟,脑子也开始疼。
【A2】后来才渐渐明白,一次只能培养一个习惯,因为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培养太多的习惯,对自己反而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也是心理上的。每一种习惯,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习惯抽烟的人,他们可能不是喜欢烟的味道,而是通过抽烟这个行为让大脑获得更多氧气;比如重口味的人,他们可能不是喜欢吃太咸太辣的东西,毕竟吃的时候很爽,但过后就会很难受,他们是通过这种行为,让舌头获得更多刺激,因为他们的舌头并不敏感;比如习惯晚起的人,他们可能本身就不喜欢起那么晚,而是通过晚起来保持足够的睡眠,因为他们时常太晚睡觉了。
理解了隐藏在坏习惯背后的需求时,我们才能真实地看到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明白了这点,我们未必需要改变习惯。就像我是那个喜欢吃重口味的人,一下子转变成吃清淡的食物,在家中可以做到,但只要碰到外出聚餐,我就会暴饮暴食,反弹特别厉害,所以现在每周1-3次给自己吃点小咸菜,偶尔吃点辣,满足一下口欲,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
以上是第二部分内容,正视坏习惯背后的需求,允许自己有坏习惯,我们未必只有改变习惯一种选择。
下面我们来讲讲第三章最核心的部分:主动面对痛苦,接纳自己的人生课题。
为什么我们要改变习惯?
或者把“习惯“改成”自己“,变成”为什么我们要改变自己?“
我们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吗?所以想要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变得更好?
还是说我们想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来逃避某些东西。
【R】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痛苦了,第一反应就是想降低痛苦、逃离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我们觉得太痛苦,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为什么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导致我们逃避痛苦、恐惧痛苦……最后,我们忽略问题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I】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面对痛苦,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这是人的本性。但是逃避痛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痛苦是一种信号,忽略了这种信号,也就无法看见真正的问题。
【A1】在我人生中,最让我痛苦的,便是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和今天李燕在群里分享说的那样,我也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不管别人夸我再怎么厉害,再怎么优秀,我都觉得哪是敷衍,除非别人能说到我心坎里,明确指出我到底哪里做得好,我才能感到被称赞。
造成这种现象是源于父母对我的教育更多是批评,而没有鼓励,这让我很难从他们身上获得认可。记得有一次,我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得了99分,就差一分就能拿满分。我以为老爸会开心,但他在我试卷上写的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老师在全班面前,读出这句评语,并夸赞父亲用词精准时,我感到的不是开心,而是失落。这让我觉得,如果不是拿到100分,我是不会得到奖励的。
于是我需要做得更好,甚至是最好,才能得到认可和回报。回报既包括奖励,也包括他人的爱。在之前的两段失败的恋爱里,我不可思议地陷入同一种心智模式:不断为她付出,不断对对方好,以此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爱。当时身边朋友都觉得没有在一起不是我的错,而是对方没有好好珍惜。
但实际上分开的原因只有自己知道:我像书中第四章说的例子,企图用对方的内疚感来控制拴住对方,获得对方的爱。虽然我找到了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同时我很害怕再次陷入同一种心智模式,因此我变得很害怕与异性谈恋爱,害怕再用这种模式去伤害别人,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大麻烦。于是我开始逃避接触异性,慢慢地发展成逃避接触外人,逐渐变得自我封闭。
而让我从这个痛苦中跳出来的契机,就是我为父母写的那两封信。我发现一切的根源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我通过写信,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经历。虽然我的童年确实遭受了不少的伤害,但却是父母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做到最大的努力了。正如Tony在点评昨天祝君的分享里提到:他们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只是他们用错了方法。
在写完那两封信后,我没有再对父母有过多的埋怨和怨恨,却多了许多理解,觉得他们已经做到最好了。但理解并不等于接受一切,并不做改变,所以我开始走上自我成长的道路,成为自己的”老师“,对自己进行再教育,去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以上是第二部分内容,直面痛苦,主动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