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另外一种思考方式
连续好几天,休斯顿下雨下雪,窝在家里没事,正好读完“深圳吕崇明”网友推荐的塔勒布的这本大部头的《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PDF版。读电子版非常伤眼睛,强烈不建议。西方人的写作方式真是洋洋洒洒、应有尽有,所以非常庞杂,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好多现象我以前想过,可是没有归结到这方面,此书极大地启迪了我,值得我认真写一篇读后感。
在这个非确定性的社会中生存,我隆重推荐你也读一读,给你一双慧眼啊!
毫无疑问,塔勒布是不折不扣的思想天才,他能将我经常想到而又无法表达的东西,用语言组织出来。从《黑天鹅》,到《随机漫步的傻瓜》,到这本《反脆弱》,他的书初看起来像是商业书籍(须知,在经济学界他的声望如日中天),其实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哲学书籍,他一直在告诉我们另外一种思考方式。
脆弱性,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比如前几天网上流传的一直稳定在岁月静好中的36岁公路收费员下岗时的手足无措,就是脆弱性的典型代表。 那么,如果问“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我们肯定认为是“坚韧”,而且我们认为,要对抗脆弱,就需要更加坚韧。然而,塔勒布明确地说,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韧,他在英语里很容易找到一个词,anti-fragile, 汉语里还真找不到对应的词,只好翻译为“反脆弱”。
反脆弱性,它区别于脆弱性,却不是强韧性。它指被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的东西,具备进化到比之前更强大、更好的状态的力量。比如人体骨骼在负重和压力下反而会越发强壮(断过的骨头更粗),再比如,风可以吹灭蜡烛,却让篝火更旺。
第一眼看到“反脆弱”这个词,我就明白了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理论,如果你现在问我,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最大不同是什么,我就答,不仅是现实的脆弱度不同,更是对待脆弱性的政策方式不同,在面对风险和波动时,我们在追求坚韧,人家在追求反脆弱。这其中的例子不胜枚举:
1、 枪危害人的安全,我们禁枪,人家保障持枪权。假设有枪落入坏人手,谁更脆弱?
2、 谣言危害社会,我们通过禁止造谣传谣,(甚至捉人),人家没有这个甄别机构,所有的话语(当然针对个人名誉污蔑的有法院伺候)都让流传,造谣传谣的人自己信誉破产,这个时候就知道Facebook实名制的厉害了。哪个社会辨别谣言的能力在增强?
3、 诈骗带来损失,我们通过教育民众提高防骗水平,教你认别地沟油、教你莫信任陌生人的求助、教你瞪大眼睛四处警惕,人家直接扑倒罪犯加以重罚、提高犯罪成本,长此以往,诈骗现象谁多谁少?
……..
这是“反脆弱”思维在社会方面的功用,我其实想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反脆弱”思维。塔勒布告诉我们,不管在大自然世界系统下,还是人类社会中,脆弱性无处不在。
我以前经常朴素地跟学生讲,“年轻人要注重可能性,就像围棋的序盘阶段要更多地关注外势而不是实空,不要希望路越走越好,而要越走越宽。”从今往后,我有了这个理论基础,只需要讲:“年轻人,树立反脆弱思维吧!”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饱受房价的煎熬、工作的压力、职业发展的抉择。求赶快赚钱、求尽快安定、求让自己坚韧是通常的想法和做法。塔勒布却给出了一种新的思考:要规避这些脆弱的价值观带来的伤害。
确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害怕波动性,讨厌不确定因素,因为它时常让我们蒙受损失、挫折,甚至输的干干净净。塔勒布却说,生活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是消除风险。我们放弃主动选择权,将自己捆绑在人为创造的稳定当中。
是的,求稳,是国人生活思维的重大缺陷。父母替子女安排稳定的工作,年轻人一窝蜂去报考稳定性好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等等,都是试图通过迎合环境的某些能力的特化来增强坚韧性,抵抗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却被套牢在人为(政府、宗教或者传统)设定的稳定生活中,被迫放弃选择权。那位公路收费员可能天天不迟到不早退、数钱撕票练的又快又准、服务态度非常nice、对领导交办的事情积极认真……对完成那份工作来说,她已经非常坚韧,但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收费站拆了),那又怎样?
塔勒布反复强调,风险和波动是社会的常态,反脆弱性,才是战胜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力量。甚至他颇为极端地说,“我们依赖反脆弱性,却被告知脆弱的生活着。就像被喂养的火鸡,不知屠夫的尖刀,我们生活在科技进步中,思想,却一直在退化。”
要我说,增强反脆弱,就是尊重选择性、寻找可能性、拥抱改变和挑战。就脆弱性来说,复杂的东西往往比简单的东西更加脆弱,拥有一些东西的人往往比一无所有者更加脆弱。塔勒布的最后一段话,写出了我的心声:
玻璃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
当然,还有尼采的那句名言:
“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 。”
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被给予机会。年轻人也需要看到未来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一定要警惕那些禁锢和限制自己的“稳定”的选择。年轻的时候就是要折腾,谁说跳槽就一定不好,谁说谈恋爱就一定要结婚,谁说非得要买房买车?没有人一开始就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都需要经历、尝试、体验才能慢慢了解自己,我经常说一个词“试错”,不试,你怎么知道错了?
当然,人与人是不同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开放式”的未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生活方式,有的人喜欢每天精彩充实,有的人喜欢慵懒舒适,这都是不同的选择。生活是自己的,只要是正真符合内心的选择都值得尊重,没有人有权利去评价对或者不对。
但我还是想说,在做出重要选择之前,请先多经历一些,最重要的是,知道了有哪些选择,你才可能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更好的选择得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首先要清楚有哪些选择,同时也明白这些不同选择将给你带来的不同生活和未来。如果这个条件满足了,你对自己的选择和人生是负责任的。如果你经历并体验过那种充实的、为不同兴趣而忙碌的生活,最后觉得花大部分时间躺在沙发上看书、看电影的生活才是你想要的,那么很好!但我总有隐隐的担心:一个人选择宅在家里过“舒适”的生活是因为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生活可以选择。曾有人说“我家小孩不用担心,将来靠房租就可以生活的很好”,我听得简直心惊肉跳。
哎呀,怎么读后感写成自己都讨厌的人生指导?站着说话不腰疼,让我想想自己脆弱吗!要不要把这个教职辞了?
所以,如果让我给塔勒布这本书提点建议,在最后应该加几句话:“人,到了一定年纪,可以容忍自己脆弱一点,就像围棋到了收官阶段,能多一目是一目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