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书名叫《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说: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艾莉森·戈普尼克,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也是这个领域全世界最顶尖的学者。戈普尼克不仅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还是一位哲学家。她一生的研究都围绕儿童、儿童的成长以及儿童的认知展开。她养育了三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又做了祖母,三个孙辈都不到五岁。在她的书中经常出现的那个奥基,就是她的第一个孙子。
一般的育儿书都是越读越窄,读到最后,好像这个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科学地给孩子喂饭、换尿布、哄睡觉,但这本书却是让人越读越开阔,你会发现,从人类进化这个大视角来看,父母与孩子之间、大人与被他们爱护照顾的子女之间是一种人类最特殊、最重要的关系,很多作为人类最独特的能力,比如学习、发明、创新、传统、文化、道德等等,都扎根在这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之中。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新的儿童发展科学来讲述亲子关系》,就是说,这本书的主旨是在谈科学,但其实整本书就是给了你两幅画面,而且从头到尾就是在对照这两幅画面:一幅画面是科学研究得出的关于亲子关系的结论,这里的科学主要是指两种具体的科学门类——进化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另一幅画面则是主流文化包括书本、电视、报纸为我们展现的亲子关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
我们先来看看主流文化为我们展现的亲子关系,基本上可以用一个英文单词来概括,就是 parenting。parent 是名词,也就是“父母”的意思,这个英文词很古老,14世纪就出现了,但在 parent 后面加上 ing,就变成了动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育儿”。parenting 这个词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但是到了60年代突然流行起来了。为什么偏偏在那个年代流行起来呢?作者的解释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二战后的一系列社会变化导致了大家庭解体,原子式家庭渐渐普及。什么是原子式家庭呢?其实就是三口之家。而且大家生孩子的年龄普遍推后,大龄新手父母的学习曲线也因此改变了。以前在大家庭里,一个人在自己生儿育女之前,多少能从家族经验里知道该怎么照顾一个孩子,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一个人在自己的孩子对于照顾孩子半点经验都没有。他会什么呢?他会上学,会上班,但不会怎么照顾孩子。所以,当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他很自然地就想拿起一本书,上一门课,由此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parenting 是一种典型的木匠思维。木匠是什么?木匠是一种工作,是根据我的想法、我的品味、我的技术、我的蓝图,制造一个桌子、一个椅子或者一个书架出来。无论你的成品是桌子、椅子、书架,它的优劣可以用来判断木匠的好坏。parenting 也一样,你有一个原材料,就是你的孩子,只要你足够努力,技术和专业过硬,你的作品就会是一个聪明、成功、幸福的大人。所以,主流文化中亲子关系的图像其实就是木匠和桌子。当然,这个画面背后是亿万美元的市场。
说完了主流文化中的亲子关系,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这种科学角度来看,亲子关系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首先,那些中产阶级父母万分纠结的育儿技巧,比如是不是和孩子一起睡、还是让他单独睡,多长时间做作业、多长时间玩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显示这些育儿技巧的细节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有任何的影响。那么,这说明父母的养育不重要吗?不,当然不。很多科学证据同时显示,是否拥有一对温暖、关爱的父母,对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巨大。在美国,20%的贫困儿童缺乏像样的照顾,所以政府才会制定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来保障这些孩子能得到好一点儿的照料。所以,并不是父母不重要,而是中产阶级父母纠结的那些育儿技巧不重要。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意,难道你那些育儿书都白看了,孩子的早教班都白上了吗?为了解释你的疑惑,作者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园丁。如果你想在院子里给自己弄个小花园,很可能你弯腰驼背地忙了一天,汗流浃背,累得跟狗一样,结果那些花花草草没有一个是按你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这句话背后有一个很深刻的原因:真正的园丁在种东西的时候,不是想着要种出最大的西红柿,或者最美的兰花,他创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种植物可以在里面共同生长,只要你保证土壤丰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种你预料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就应对变化而言,一个小花园远比西红柿大棚或者兰花温室要灵活得多。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人类童年的全部意义所在——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各种新奇的、怪异的、有趣的、难以预测的变化都可以发生,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应对的方法,等他们长大以后,每一代人能做上一代人预料不到的事情。这也是作者全书的主要论点。所以,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其本质是爱。这种爱没有目标,没有蓝图,但它确实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去改变我们爱的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或者说,一个“花园”。在这个花园里,一个生命层层绽放,最终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他会塑造自己的命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本书的主要结论,是说做父母不能做木匠,而是要做园丁。
所以,身为父母,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打造一个孩子,而更像是一个园丁的工作。父母要创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只要保证土壤富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种你预料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人类童年的全部意义所在,而父母的责任是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