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见过的一些创业者中,有些创业者在早起融资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在一年内融资了好几次几百万的,并且这些融资来自于不同投资机构。我问为什么,他们的回答之一是:“获得背书、小步快跑,减少股份的稀释”。一开始我半信半疑,甚至觉得这挺聪明的,就好像吃饭一样,要少吃多餐,这样可以源源不断为身体提供稳定的能量,还能减轻胃的负担,也就是可以小步快跑,最主要前面融资了还可以吸引别的投资者进入,听起来是不错的。深入了解下,你就会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在这里针对此种情况,我建议:早期融资,能力范围内尽量一次性融到自己刚刚好的钱。不要为了追求股权稀释少一点,而刻意去分步融资。原因:
每次融资都是有概率的,你不能保证你的融资能力。
融资有时间成本,融资过程会消耗大量时间,有可能影响公司发展速度。
让我们用例子来解释下上面的情况:
方案一:融资500万,估值2000万,出让25%的股份
方案二:
融资100万,估值1000万,出让10%的股份
融资150万,估值2500万,出让6%的股份
融资300万,估值6000万,出让5%的股份
我们可以看到方案一的出让股份是5%,方案二的出让股份是10%+6%+5%=21%.表面上看,感觉是方案二获得了同样的融资金额,但是出让的股份确实少了。
这个前提假设是,你有足够的能力去保证自己可以获得后面的三轮融资。假设你每次获得成功融资的概率是70%,那么在你获得A轮融资的概率:
方案一:70%*70%=49%;
方案二:70%*70%*70*70%=24%。
明显是:方案二的概率小,你是愿意去赌49%的融资概率还是赌24%的融资概率呢?
现在我们再来考虑下,股份稀释的问题:
方案一发生的概率是49%的可能获得100%-25%=75%的公司股份;
方案二发生的概率是24%的可能性获得100%-21%=79%的股份。
现在,在两个方案中给你选择的,你可能就不会立马就选择方案二了。
我们知道,每次融资都不是简单的拍脑袋就确定的,很多时候,一次融资可能在半年前就开始着手了,见过几次VC后,反馈了一些意见,接下来从修改BP、调整商业模式,训练演讲技能等等,可能又是几个月时间过去了。我问过多个早期融资的创业者,他们说融资很花时间,特别是大型路演活动,特别低效率还特别花时间。有些时候融资要带上整个团队过去投资机构的公司,相当于至少半天时间没了。假设每次融资都要4人/月的工作量来算的话,那么融资三轮,相当于12人/月的工作量,对于一个5个人的团队一年时间总共由5*12=60个人/月的工作量。那么这个公司用来真正有效工作量是
方案一:60-4=56人/月工作量:
方案二:60-12=48人/月工作量。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每天都是在跟时间赛跑,如果你们CEO天天带着COO、CTO外出找钱去了,哪里还有时间去做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经常出来融资的团队一般都不怎么优秀的原因之一。
估值边际稀释
之前,或许大家都听过深圳这边的一个知名投资人,专门投资90后创业的,大家都说他在天使阶段投资时向创业者要比较多的股份大概是20-40%的范围,其实现在想想,也情有可原,如果他一次性投资的话,出的钱你刚刚足够,占30%,甚至40%都是合理的,因为你可以把这个40%看作是他将你的天使和A轮一起投资了,他让你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创业。
讲到这里,我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下关于估值的一个概念:“估值边际稀释”。
再举个例子:
方案一:融资300万,估值1500万,出让20%的股份
方案二:融资400万,估值1500万,出让26.7%的股份
如果关心自己股份的创业者一定会觉得融资400万比融资300万多出的那100万,占了6.7%的股份,这个6.7%的股份稀释就叫做“估值边际稀释”。
接下来,我们假设,一年后,方案一二都达到了同样的估值进行第二轮融资。
方案一:融资800万,估值6000万,出让13.3%的股份
方案二:融资700万,估值6000万,出让11.7%的股份
你会发现:
方案一在这两轮融资中,稀释了20%+13.3%=33.3%的股份;
方案二在这两轮融资中,稀释了26.7%+11.7%=38.4%的股份。
说明,同样的100万,在这一轮融资中的估值边际稀释是38.4%-33.3%=5.1%,比起第一次融资时的6.7%。这次的估值边际稀释是减少了的。
更有趣的是,我们假设推迟了三个月后进行下一轮融资,这时的估值升高到9000万,那就是
方案二:融资700万,估值9000万,出让6.7%的股份。也就是两次融资之后,总共释放出26.7%+6.7%=33.4%,跟上面的33.3%几乎相等了。也就是这个多出的100万融资,其实几乎没有稀释股份。
上述假设证明了什么呢?
同一轮融资里面,估值是固定的,如果你希望融越多的钱,那么稀释的股份就越多。
“估值边际稀释”是着眼于未来的,前一轮融资是否稀释过多股份,关键看你这一轮的估值有没有上涨。
学习了这个概念以后,你以后还会在融资的时候,你就不会单纯的想从投资那里融多一点钱,因为融的钱过多的话,稀释的越厉害。同时也会让创业者更加注重公司的实际成长。
在这里,我澄清下,我只是建议创业者不要因为股份稀释的问题上花太多的心思,更加不要一味的向投资者要钱,而是要将创业本身做好。如果,公司发展不好,100%的股份也就不了公司;如果公司发展失败了,投资机构在这单的投资回报率就是0。在你没有持续融资的把握之前,尽量一次性要融资多少钱搞清楚,然后投入到事业中去,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去纠结于那点点还不是太值钱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