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3岁左右的时候,有次夜间发烧至39.5度,我和爸爸决定喂她喝4毫升的美林(小儿退烧药)。知道孩子不愿意吃药,我叫醒她之后说是要她喝水。可是当她发现送到嘴边的不是水而是药的时候,本来迷迷糊糊的孩子一下子惊觉过来,捂住嘴巴坚决拒绝。为了把体温降下来,我和爸爸还是在孩子的反抗中把药喂了下去,但由此引发了孩子更加剧烈的情绪反应。
孩子愤怒地大声哭着,从我怀里挣脱,站在床边,双手在空中挥舞着,不让我和爸爸靠近。我马上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因为感到被欺骗而愤怒,于是,我跟她说:“爸爸妈妈很爱你,我们就在这儿陪着你,你想让妈妈抱的时候妈妈再抱你。”我们就在旁边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同时我不断地跟她道歉:“对不起,妈妈错了,妈妈说给你喝水,却给你喂了药”。孩子的情绪逐渐平复,终于在我第三次伸出手说“妈妈抱抱吧”的时候,孩子的身体不再排斥,我迅速把她抱了起来。对于我给孩子反复地道歉,爸爸不以为然,说“不就给吃点儿药嘛,有什么好对不起的”,但我并没有停下来,直到孩子情绪完全平复。
这件事后,我是有反思的:一是我可以在事前做得更好,比如明确告知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哪怕她再不愿意,也比让她感到被骗要好;二是事后我的道歉非常重要,否则当时的激烈情绪可能持续得更久,以后孩子可能更加排斥吃药,甚至不再完全信任我都有可能。
之所以回忆起这么一件事情,是因为最近在学习有关儿童创伤的内容,深深体会到“孩子成长无小事”。由于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突如其来的大小事件(虽然在成年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都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创伤,而父母和家庭成员又常常低估孩子对创伤事件的反应,更意识不到创伤会对孩子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或者孩子的主要抚养人,要对“孩子成长无小事”有足够的重视,并尽可能多地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