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培训式专利挖掘和项目式专利挖掘,在专利实用主义的作者董烨飞看来,个人式专利挖掘才是最容易失败的,可能出现尴尬:专利挖掘人员感觉没有挖掘到实质,但是却又不知从何问起;同时技术人员感觉我都说了,你怎么还不懂。
个人式专利挖掘,是指特定一两位技术人员(人多了,通常就是项目式专利挖掘了)与专利挖掘人员一起进行专利挖掘。由于人少,个人的个性就显示出来了。专利挖掘人员需要见机行事:对于健谈的技术人员(专利挖掘人员开头需要试探一下,对方是希望以你为主导还是以他为主导)就先让其说出全部想法;对于没准备或者不健谈的技术人员,就由专利挖掘人员自己主导。
且看小王如何进行试探。小王见到技术人员,寒暄之后就会问:你为什么想把这个技术申请专利啊?健谈的技术人员或者有充分准备的技术人员这时会给你看技术资料,口若悬河地开始介绍;不健谈或者没有准备的技术人员会简单几句话(经常没有说出关键内容)就结束了。对于前者,小王及时将主导权让给对方,先让对方尽情地把各方面内容都说完,小王只负责记录关键信息,以备稍后对不理解(关键)之处进行提问,以实现深入挖掘;对于后者,小王就要按照专利挖掘的标准程序(上文中提到的手段挖掘模式和功效挖掘模式)逐一提问。
有个小技巧,针对不健谈的技术人员,小王还要观察对方的描述中,是用的功效(例如过滤功能)来描述的,还是用的技术实现手段(例如滤波电路、过滤阀)来描述的,相应的,小王在后面的交流中就采用功效挖掘模式或者手段挖掘模式。
例如,小王遇到一位技术人员就说,他们的新产品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手工出库与整箱出库的结合,可以实现渠道管理、分销商管理以及信用结算功能。这就是功效式描述,新功效清单包括四个功效:出库管理、渠道管理、分销商管理及信用结算。从这样的描述中,小王可以知道该技术人员是从功效方面介绍的,那么小王就要顺着这种表达方式,先用功效挖掘模式,对功效清单中的每个功效分别进行挖掘,确认发明创新点。
从试探到选择功效挖掘模式还是手段挖掘模式,这个阶段是为了实现专利挖掘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思维“同步”。专利挖掘人员先要了解面前的这位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跟上它。这个是个人式专利挖掘中的一个难点。如果不能跟上面当的这位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技术人员会感觉与专利挖掘人员很难沟通,有时会放弃沟通、抱怨或投诉专利挖掘人员。
为什么在培训式专利挖掘和项目式专利挖掘中这种思维同步过程不重要呢?因为一方面是前述挖掘都提前拿到技术资料了,专利挖掘人员有准备;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那种场合下,技术人员知道专利挖掘人员是主导地位,他们会自动配合专利挖掘人员。但是,个人式专利挖掘的时候,他们潜意识里不一定知道专利挖掘主导权还是在专利挖掘人员那里,会当成一次平等地位的技术交流。
健谈的技术人员希望痛快地将他们想到的都主动提供给专利挖掘人员,所以在个人式专利挖掘前时,先要让他们痛快一下,把想说地都说完,然后他们才自觉自愿地跟着专利挖掘人员的思路走。如果不进行这一步,双方思维不同步容易引起出现这种现象:专利挖掘人员按照手段式挖掘模式一下子就开始讨论具体的手段;而技术人员说着说着就开始讲功效了,专利挖掘人员又强行引导到手段式挖掘模式,挖掘过程混乱。
思维达到同步的体现,就是技术人员与专利挖掘人员一起边问边答边画,当场绘制新功效清单、流程框图/结构框图。这样就具备进行标准专利挖掘的基础了。
这之后,专利挖掘人员就要接过专利挖掘的主导权(不管对方是健谈还是不健谈),就按照功效式专利挖掘和手段式专利挖掘的过程推进(参见前面章节介绍的“培训式专利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