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武当山玩了一趟,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有时候门票、饭钱之类的就一个人先垫付了。我们在去武当山之前,就建了一个微信群聊天。回来之后,我们直接就在群里说算一下每个人垫付了多少钱,大家平摊一下。然后每个人说自己付了多少钱,算了一下,每人给 A 朋友转 x 元,给 B 朋友转 y 元。我直接用微信的转账功能给 A 朋友了 x 元。我以为这就搞定了,但是其实没有。
群是去武当之前就建了的,本来我们就在上面聊天,出去玩很可能涉及到资金来往,然后我们直接在聊天窗口转钱。整个过程是无缝连接的,体验是很有整体感的。
我给 A 朋友转钱之后,A 说他不用微信钱包的。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用过微信的转账功能。转账和发红包还不太一样,微信的转账是一方发起转账申请,对方会看到申请,可以选择接收或者拒绝的,如果拒绝了,那么转账就取消了,如果接收了,金额才会从一方到另一方。而红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是1)收到红包的人是不拆开红包是不知道金额的,2)收到红包的人是无法拒绝红包的,只能不操作等到24小时后(貌似是一天)金额会返还给发红包者。
A 把我的转账申请拒绝了。然后我打开支付宝,点「转账」,然后再打开手机通讯录找到 A 的手机号,然后输入他的手机号,然后再转账。整个操作流程突然变得好长。
也就是昨天,又发生了一件事,也是涉及到资金往来的。我要买点东西,要一千多块,但是发现银行卡忘了带了,就去跟同学借了钱,同学去取了现金借给我了。今天我要把钱还给他,就用微信联系他,想问问他怎么还钱给他方便。我就问:「你的钱怎么还给你方便啊?给你现金、支付宝还是银行卡啊?」你看,我都没有问能不能转他微信。最后他说转他支付宝,然后我就按下 home 键,打开支付宝转账。
以上两个场景,起点都是微信,终点都是支付宝。虽然微信有支付功能,但是却根本不在用户考虑范围内。
以上两个场景,一个是「熟人间转账」,一个是「借还款」。新版的支付宝(支付宝9.0)很好地优化了这两个场景的体验。
支付宝一直愁自己没有关系链,这个弱点在2015年春节被无限放大。一方面大家喜欢用支付宝来转账,另一方面大家喜欢用微信来聊天。支付宝也希望用户用它来发红包,结果就出现了很尴尬的境况,用户用支付宝包好红包,支付宝上却没有自己的好友,于是就把支付宝生成的红包口令截图发到微信好友群,然后好友在微信上看到截图,背下截图上的红包口令,打开支付宝,输入口令,才能打开红包。对于这么笨拙的交互过程,我只想说:「这还能忍?」
支付宝9.0交出了答卷,我们阿里没有用户关系链,我们也没有好用的社交产品,但是我们有用户的资金来往关系啊!那我们就做一个基于资金往来的关系链吧。其实在支付宝9.0之前,有心留意的人就会发现,支付宝的朋友间转账的界面很像聊天窗口,界面下方有一个空包框,使用 N 次以后,我还是会以为那个框可以输入文字,但是点开就会发现那只能输入金额。也就是朋友间只能转账,不能聊天。而且,那时候朋友是放在二级窗口的。新版的支付宝把「朋友」直接放到标签栏(tab bar)上了。这个「朋友」还与微信无限相似。
支付宝是在做社交吗?微信是在做支付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两者的标签栏。
对于以上问题,我的答案与我在《比特学徒#9. 微信能「连接一切」吗?》上的观点是一样的。1)用户对产品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2)手机应用的交互方式决定了功能太多的应用必然操作路径很长。以上两点就不展开了,因为这两点,微信不可能做支付,支付宝不可能做社交;支付对于微信来说只是辅助,对于腾讯来说是一种防御措施;「朋友」对于支付宝来说是进攻,是增加用户粘性,但是不是做社交。微信虽然也接入大众点评,接入京东,但是他们只会在「发现」里面,而不可能出现在标签栏(tab bar)。支付宝有「朋友」,但是它不会做「朋友圈」,虽然有这种可能,但是我相信是不会的。我相信支付宝也不会成为聊天工具。
还有很有意思的一点决定了支付宝社交属性不会强,社交网络是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的。简单地说,网络效应就是这个网络里的人越多,你加入这个网络得到的价值就越大。很多人开始是不用微信的,后来发现身边的人用微信的越来越多,甚至自己的圈子的人都在微信群里聊天,自己再不用,就脱离圈子了,于是开始用微信。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年网易做的「易信」界面简洁,留言、电话功能免费好用,很多人很喜欢,但是身边用的人太少,最后还是放弃使用易信。我们身边用微信的人绝对比用支付宝的人多,据我所知,我大华科大观园研究生里面还有人没用过支付宝呢,我们身边有微信同时没有支付宝的老人小孩还是很多的。微信的活跃用户是5亿,而手机支付宝是2.7亿,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决定了支付宝的网络不够大,网络效应带来的红利不够大,社交属性就不够强。
支付宝这次更新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我认为是因为这是业界少见的「战略级」的更新,通过应用界面,我们发现支付宝在战略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更深一些的解读则认为,这是阿里巴巴(更准确的说是蚂蚁金服)希望将支付宝从一个支付工具,发展为一个适用于各种生活场景的接入平台的证据,通过它其用户不仅可以完成最基本的支付,可以选择各种投资理财产品,还能就近享受各种服务,比如医疗、本地生活服务等,甚至可以交友。
支付宝的负责人樊治铭先生说:
我们当时讨论未来支付宝到底要做什么。我们觉得老做支付没意义,因为消费者是因为商品好才购买,而不是因为商家支持什么支付方式才去购买,所以单纯的支付工具价值不够大。
从文章开头那两个场景我们就会发现,支付宝占领了「终点」,但是它始终不是「入口」;包括 O2O 消费,我们可能用美团、大众点评来下单,然后用支付宝付款。在这些应用场景下,支付宝只是一个工具,扮演者非常边缘化的角色。支付宝这次更新的一大要点就是「去工具化」。一旦将「商城」、「朋友」加进来,将更多的金融服务加进来之后,支付宝就会更多地占领「入口」了。
至于产品的定位,樊治铭先生说:
嗯说实话,这一句定位我们还没有完全梳理好……未来支付宝是金融工具也是场景工具,或者还会有其它定义,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生活方式。或者说,支付宝一个最根本的核心是:它记录了你的“信用”。
去工具化之后,目前支付宝希望成为「金融工具」和「场景工具」,而他们的宏图大业现在还不确定,不过核心很可能在于「记录信用」。
能见证这么一次产品改版,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这样一次改版,有很多可以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我们可以看一个产品在战略上是怎么转型了,一个产品在要增加新功能的时候在功能架构上是怎么布局的,一个产品在竞争中是怎么进攻和防守的……这里面可以讨论的点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