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学生吗?”
今日,当我突然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本能的回复是:“不是,我已经工作好多年。”然而事后却觉得,对于这个问题,肯定的回答也未尝不可。
“学生”一词,从浅显的表面来看,它是一种固定的身份,但从深层次的行为来看,只要一直在学习的人,都可称之为学生。如果从这一层次来看,我学生的身份是确定无疑的,并且我十分肯定,这个身份将一直持续下去。
2
以过去保守而静止的观点来看,“学”是为了“用”,为了获利,那么只要学到够用的知识就可以了。但学多少才算够用?
家祖的时代非常艰难,十二岁起便去给人家扛长工,自幼没有学习的机会。除了农活以外,给人赶个大车、剃个头、挑个粪,便是所会几乎全部的技能了。他把这几样练到极致,这么着也养活了全家。
外祖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又聪明肯学。从一个小伙计做到了掌柜的,算得一手好帐。虽也会一些零七八碎的,但赖以谋生的,也就是这样了。
两位老人会的东西都不多,只是专心肯干,便可养活家人。
但今天,这样的情况还适合吗?
3
自二十年前便有人计算过,大约每过十年,世界上的知识总量便会翻番。前两年又看过类似的消息,知识翻番大概只一两年就足够了,以后,翻番的速度还会越来越快。
在知识总量不断增多、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需要越来越多知识的时候,以过去静止不动的思维模式去适应社会,必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终身学习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但知识那么多,怎么可能学得完?学不完,又应该挑选哪些知识去学习?
4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现在早已不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时代了。
家祖一套剃头工具走一生,家外祖一把算盘养全家。但如今,一把电推子就能秒杀剃头师傅多年的苦练,算盘则已经进了博物馆,谁敢说自己的勤学苦练将来不会被机器代替?谁又敢肯定,如今当红的行业,未来会不会消失?
因此,单纯的技艺类,肯定不行。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掌握一门技艺,又难以度过眼前的难关,因此我们除了要磨练自己目前还没淘汰、还用得着的技艺外,必须还得为未来打好基础。
那么,还要学什么?
5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先回归民国,看看当年的才女林徽因,她的身份标签包括:作家、建筑师、画家、翻译家。且各方面均十分出色,放在今年,就是一个妥妥的斜杠青年——拥有多重身份、多元生活。
我们且看这四样职业:作家、建筑师、画家、翻译家。分析一下?哪一样能够被机器所代替?
答案是:哪一样也不行!
除了翻译有些可能。但只需要明白大概意思就行的翻译,也许是可以被机器所代替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呢?还有可能吗?
机器能够代替的,都是机械化、不需创造性的。而这四样,依赖的不仅仅是林徽因的知识,更是她无可比拟的头脑。
所以明白了吗?你不光得有知识,还得有思想才行。
6
但又或许,我们觉得这四样在未来不会被淘汰,是因为我们的目光短浅,看不出来而已,兴许未来根本就不需要建筑师、不需要画家、不需要文学家和翻译家了呢?
我们且把未来人毫无审美、不需要人类独创性的这一点微弱的可能性放大,就当未来人真的不需要这几类人吧!
那么在未来,当社会变迁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时候,谁会是社会的顶层?谁会被淘汰到底层呢?
我们以一个笼统的概念来说,“能力”必然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层次最根本的原因。
但“能力”又是什么?
7
“能力”是知识吗?肯定有关系!
知识又是什么?
信息吗?
信息也要分类!关键信息当然是必须要有的。但那些非必需、电脑一敲就出来千千万万的信息,你觉得你能比得过电脑?花了一生强记的信息,还比不上电脑一秒能搜索出来的信息量,把精力放在积累这些信息上,有意义吗?没意义!
那么“能力”究竟是什么?严格来说,应该是一个人能够依据关键信息、解决关键问题的素质。这里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虽然我们常说,不要光看目标,过程也很重要。但最终这个社会看的,是问题有没有解决。你已经很努力了?关人家屁事咧!
8
那说到底,我们这些没有林徽因那么聪明的普通人,应该学什么?
学什么都不如保持一个敏锐、善思、逻辑性强的头脑重要!只有脑子够用、能够随时抓住时代重点的人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头脑从哪儿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9
如果仅仅是以上的答案,我大概会挨揍。那么展开来说:
前半句“读万卷书”的目标,一是扩大眼界,二是修炼思维。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临危不乱、气场强大,和他经历事情的多少有非常大的关系。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年龄不够、阅历不够,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充的。在开阔眼界上,必读的书包括哲学、方法论、与名人传记。(其他文学也各有其好处,但这三类对于人的提升更迅速)
哲学很难懂、常常也被人认为是无用的知识,但哲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读书多的人最终必然要读到哲学上去。爱思考的人最终也会思考到哲学上去。普通人不必康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气读下去,但入门级的《苏菲的世界》,总要读读吧!
方法论教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直接提取前人概括出来的精华,这比自己总结要好得多了。
方法论就更多了,根据专业的不同,也分哪一方面的。唯一所有人都要学的一是沟通、二是修炼思维类的。沟通方面我推荐《沟通的艺术》、《非暴力沟通》、《沟通圣经》;思维方面推荐《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乌合之众》、《金字塔原理》。
至于名人传记,名人的生活比我们精彩、坎坷多了,除了从他们那里汲取知识和力量,看一看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不也很有趣吗?找你感兴趣的名人,网上搜索一下经典版本,搞定!
10
“行万里路”则算得上“读万卷”书的实践版——毕竟知识要活用起来,才能转变为能力,正如一个想要学会游泳的人,读了多少本指导游泳的人书,不下水都学不会。一个想要学会开汽车的人,读了多少本指导开车的书,不摸车也都学不会。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想要做到既有学问、又通人情,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就非要经过“读万卷书”的理论学习与“行万里路”的实践练习不可!
11
至于不愿意读书也不愿意思考的人,先不要考虑未来社会变迁时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先考虑考虑眼下怎么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