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特别流行一个概念叫“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说碎片化的时间怎么用、不受打扰的时间怎么用、任务列表怎么设、单任务还是多任务、意志力和专注力,总之就是争分夺秒提高效率。
有时间是一回事,人的状态是另一回事。丹尼尔·平克的《见机: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这本书启发我们应该从能量角度考虑问题。借此提出一个概念,叫“ 能量管理 ”。
《见机》这本书说,一般人都是上午情绪好,注意力也集中,办事效率也高;到下午就不行了,精力和情绪都不好;晚上又有一个回升。做事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我们很投入,而中间就容易懈怠。
所以人的能量输出是有起伏的。你不可能真的永不懈怠。你得管理自己的能量。我觉得这就有点像手机电池。
你需要充电。我们提出了“精确休息”的观念,这就是为了快速充电。手机电池是脆弱的,越用容量越低,但人是反脆弱的,锻炼身体可以提高你的电池容量。手机不会因为充完电而喜悦,而人在休息和锻炼之后连情绪都会变好。
你需要省电模式。最近苹果出了个丑闻,说程序主动降低 iPhone 的性能来成全老化的电池。消费者对这个做法非常反感,但是这么做对人似乎有道理。如果你现在能量很低,应该把自己调到省电模式,就不要做那些特别烧脑的事情了 —— 因为你也做不好。
你需要确保在需要输出的时候高能量输出。有的人好不容易有点精神头就去看电视,真正工作连25分钟都坚持不了。高手得能在关键时刻坐得住、跟得上、使上劲儿,还不怕干扰。别人拖拖拉拉一个星期没干完,你得能坐那不吃不喝三个小时交差。
你需要冷却时间。大招不能连续放,大脑不能一直 high。你得把握节奏感,创造性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沉默 + 短期的爆发。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是一个功夫,得练。
具体的能量管理风格,有两个我们很熟悉的人,他们的做法完全不同,但是都值得借鉴。
纳西姆·塔勒布的工作方式是要么就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拼命猛干,要么彻底放松什么都不干。他管这叫“杠铃原则” —— 我们只做两头儿的事儿:一头是什么都不干,零风险,零精力,整天散个步养个神;另一头是高风险高能量;中间那些消耗一定的精力又没什么大意思的事儿都是留给不行的人的。我们昨天说了,他投资也是这个策略。
塔勒布认识一个作家,每年的8个月什么都不干,然后用4个月的时间集中奋发写一本书。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这么生活,我们得跟人合作。
你可以学习斯科特·亚当斯的做法。我们刚讲过亚当斯的《以大制胜》,他以前还有本半自传性质的书,叫《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呆伯特"的逆袭人生》(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Kind of the Story of My Life)。
亚当斯说,他做事的优先级,第一就是自己的能量。现在亚当斯是个有钱人,但是他在能量输出方面非常非常小气。为了减少能量消耗,有时候家人让他一起活动他都不去。
亚当斯的工作习惯是早起。他4点起床,用一台专门的电脑,站立着写作。这个时间他的能量最充足,这个姿势最有利于灵感迸发。
早起我是做不到,但是站立写作这点,我已经实践了好几个月了。我弄了一个站立式的办公桌,和一台只在写专栏的时候用的电脑,现在几乎所有文章都是站着写出来的,感觉良好。站立可以让你保持头脑清醒,而且还没有久坐的愧疚感。
我们知道亚当斯讲“系统”。系统的反义词是“目标”。亚当斯说,讲目标的人追求“优化”,而讲系统的人追求“简化”。
亚当斯的妻子是个优化者。比如全家人晚上出去吃个饭,亚当斯的建议总是到饭店、吃饭、回家。可是他妻子非得优化一下出去跑这一趟的效率,总要安排一些别的事儿,比如“顺路”去商店里退个东西。
90%的情况下,优化的确能提高效率。但是优化得越详细就越可能出差错,一旦出差错就是无穷无尽的麻烦,非常消耗精力。亚当斯坚决反对优化,我们怎么就不能老老实实吃个饭呢?
优化是一种目标思维。目标,在潜意识之中,就是个一锤子买卖。你应该不惜代价想方设法地完成一个目标。而系统,讲究长期的高质量输出,你不在乎哪个具体项目的成败。只有简单,你才能长期坚持。
所以重视能量管理的人都怕麻烦。麻烦消耗能量。麻烦解决不了大事儿。麻烦让人恼火。而你的恼火,还会进一步消耗周围人的能量。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要留着到省电模式去做。如果老板整天拿鸡毛蒜皮消耗你的能量,你应该换个工作。
时间管理属于所有人。能量管理属于需要高能量的人。
网上流传一篇讲空中客车销售总监雷义的文章,说他“认为卖产品就是卖自己,要永远保持活力,因为最能签单的,一定是精力最饱满,最有感染力的人,没人愿意和一个看起来半死不活、还没睡醒觉的人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