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评奖学金了,大家紧张兮兮计算自己的成绩、活动分,讨论着政策,空气中都是隐隐的焦虑,我又看了“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一文,脑子中满是不成体系的想法和情绪。
渐渐发觉大学并非完全是从前认为的样子,我以为我们可以无拘束地发现和追求自己喜欢的专业和活动,其实从报志愿起始,我们早已不再完全拥有这种自由,真正可以不考虑专业排名和就业前景的人有多少呢?进入大学后,也并非完全只有投入专业学习和参加喜爱的课外活动两件事,还要面临不断的评比、考核和排序,甚至表面上看起来最自由的公选课,也并不自由,先不提根本没有运气选上课,光是单向选择的时候,大家就忙碌比较着考核方式、给分、学分、作业量......层层筛选下来,喜欢与否似乎成了最不重要的因素。
我们的大学逻辑从“学热爱的专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变成“学给分高的课,参加给活动分的活动”。
我们到底有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有无资本去做想做的事?
我原先想,这完全是我自己给自己下的套,如果真的不喜欢,也就不必在意,不去追求就好了,自然不会再有烦恼,我如果还为此焦虑说明我不够洒脱。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假设我不去选给分高而不太喜欢的课,那么我就需要选更多给分高而不喜欢的课去填补绩点,否则,我就没有资格去选择我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毕竟,社会接纳我的门槛是我的学历、分数和获奖经历,而不是我的热爱程度和专业程度,众所周知,成绩好不完全等于学的好。
毕竟,在以成绩为评判标准和门槛的情况下要求一个普通家庭的人潇洒地追求爱好就是虚伪至极。
所以,这到底是我自己给自己下的套,还是社会和规则给我下的套?
当我和很多亲人朋友讨论我的梦想和未来,每当我有些许不切实际的疯狂和幻想,甚至我根本没有做出实际行动,我在按照标准意义的“好”在努力,我只是心有波澜的时候需要过嘴瘾和脑瘾,就一定有人真诚而担忧地给我复述“正确理性”的选择,给我重新灌输我也心知肚明而且乖乖照做的道理和现实背景。
这时候,我只是觉得极度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