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培根
分享快乐,分担悲伤
我们都读过《快乐王子》的故事,善良的王子终于了解真实的世界并不都是快乐的美好的,他感到非常伤心,于是他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去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当快乐王子的雕像终于倒下,废墟里只剩下一颗破裂的铅做的心。
我们的孩子来到陌生的人间,身为父母当然想给孩子展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付出所有都是为了孩子能有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得不逐渐意识到,很多东西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孩子越来越大,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广,四五岁的孩子都能自由上网了,我们是时候告诉孩子一些生活的真相了。伴随真相的,有快乐,也有悲伤。
孩子并不介意妈妈是不是名校高材生,懂不懂高深论调,能陪孩子同哭同笑的就是好妈妈,就是值得信赖的可爱妈妈。
宁宁看动画片“朵拉”,各种各样的游戏,当她顺利过关的时候,开心的跳下椅子,跑到我面前拉我的衣服:“你来看看,我过关了,还得到奖杯了呢。”我跟着她来到电脑前面,认真的看她的“成就”,拍手,赞美她的努力和成果,也鼓励她继续加油。一个小时里,可能要被她叫过去七八次,每次我都郑重肯定了她的努力和成绩,而她还要立即打电话给爸爸说说,爸爸在电话里也认真的倾听了宁宁的讲述,然后给予了衷心的肯定。所以宁宁很开心,玩得更有劲头了。
宁宁看了蜘蛛侠,无限豪迈的宣布:“我爸爸和蜘蛛侠一样厉害,蜘蛛侠比我爸爸还厉害。”我笑着转述给老公听,我们全家向蜘蛛侠致敬,连买儿童牙膏都选有蜘蛛侠图案的。然后我们一起去看了《快乐的大脚2》,回来宁宁一直说“企鹅爸爸很棒”,而我们想用电影告诉孩子的是:“不必飞上天才能当超人,遇到困难努力克服,在他人危难时提供帮助,就是了不起的英雄。”。
当我取得了一点工作上的进展,或者有什么高兴的事情,我也会说给宁宁,也许开始她并不很懂我说的内容,但她知道妈妈在说开心的事,妈妈希望宁宁也分享开心。她听完还会打电话告诉爷爷或姥姥,让快乐传播开来。
有一次,我心情不太好,独自半躺在床上,表情是“不开心”,宁宁过来问:“你怎么不高兴了?”我想了想说:“惆怅绵延三月,冷雾弥散心间。”她没听懂,去另一个房间拉来了爸爸,然后说:“你抱抱妈妈,妈妈不高兴呢。”老公边上前拥抱边问:“怎么啦?”宁宁也上来和爸爸妈妈挤成一团,说:“抱抱,抱抱就好啦。”确实是,大家抱在一起,感觉心里束舒服多了,遇到困难,有家人的爱和支持就感到很温馨很幸福,最珍贵的就在眼前,何必为家外面的事情而过分烦恼呢?
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能形成这样亲切而信任的情感关怀模式,不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益,而且也会为孩子将来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提供示范。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伴侣、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等可以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因为孤独失落而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更容易走极端。
而当人遭遇挫折,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灵的家园,获得温暖支持信任和帮助,更好的克服困难,面向未来。社会支持既是外界提供给我们的,同时也可能因为我们的个性差异导致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度存在差异。比如同样被父母深爱的两个孩子,一个可能心存感激回报深爱,另一个可能满不在乎甚至觉得理所当然。
这就来自我们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是如何与之互动的,我们给了孩子爱,还要让孩子懂得享受爱珍惜爱并且同样付出爱,我们与孩子分享快乐、分担悲伤,孩子也会乐于让父母分享成功的快乐,请父母帮忙分担精神压力和痛苦挫折。
很多父母都无限伤感的怀念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时光,当孩子一天天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同龄交际圈子,自己的朋友,甚至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他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
“身边的男孩都在抽烟,我该不该抽烟呢?我也有点好奇,似乎抽烟更有男子汉气概,可是父母是不会同意的,还是别和他们说了,那等于自找苦吃。”“很多女生都在交男朋友,而我也收到了示好的信,我该不该接受?也许可以问问别的女生的意见,毕竟同学之间更容易理解。要是问妈妈,说不定她会跑到学校找老师闹,那我真是无地自容了。”
“哥们请我放学跟着去打架,去了又怕出事,不去会被耻笑,再说如果不去下次自己受欺负谁会帮忙呢?不知道当年爸爸上学的时候是怎么过的?”“妈妈上学的时候就没喜欢过哪个男生吗?难道她一辈子只谈了一次恋爱,就嫁给爸爸了?怎么可能?”孩子们越来越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父母也将越来越觉得和孩子疏远了距离,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在早期建立和谐的信赖的沟通模式和支持模式。
如果爸爸能告诉儿子,当年上学有人卷入群殴造成严重后果抱憾终身,如果妈妈能告诉女儿自己当年如何处理男生邀请的,也许孩子们就愿意倾诉自己正在遇到的问题,并征求父母的意见了。封闭信息的家庭表面上维护了父母的权威和一团和气,其实可能隔膜了情感,也滋生出怀疑和冷淡。信息相对开放的家庭则提供了多种通道,让亲人之间能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保持基本的尊重和情感支持。
有些父母习惯用这样的模式影响孩子:爸爸妈妈当年如何如何,所以你也要向我们学习如何如何;爸爸妈妈当年条件有多差,所以你要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爸爸妈妈多么辛苦,一切都是为了你,所以你要对得起我们,要听我们的话;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接受管教,放弃你的固执想法。
这些,并不是分享和分担,而是一种变相压迫,也许孩子暂时住口了,但他再也不愿意多和你沟通,因为你用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把他钉在“忘恩负义”的柱子上,他但求无过,并不奢望你的理解和认同了。
把孩子当成朋友,真正的可信任的朋友,征求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见解,对孩子的建议表示感谢,孩子就知道要用同样的方式对父母了。当他遇到难以决定的事情,他相信父母不会用有色眼镜看待,也不会先入为主的上纲上线,他相信父母会说出想法,并把最后的决定权交回孩子手上,这样,你才能听到孩子说“有同学在吸毒”“学校正流行同性爱”“想和喜欢的女孩去旅游”“无痛人流的广告内容”“某女生喜欢上了同学的爸爸”。
是的,这些消息够让父母惊讶而担忧,但总比最后一个知道的好,总比事情已经发生的好,要想把孩子健康的养育成人,父母就要和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模式,分享快乐分担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