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我
叔本华认为,决定人命运根本差别的内容有三: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3)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其中,人的个性是先天形成的,后天可以在本我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塑造成更符合社会和自我价值观的性格,这是从内在自我中发散出来的东西。然而,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很容易忽略第一点,用第二点和第三点来认知一个人。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身外之物,追求物质和地位,却渐渐失去了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和探索。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压力过大,情绪抑郁无法排解,甚至患上心理、精神疾病;人们虽然每天都重复着“不忘初心”这句话,却忘记了本真,甚至不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的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智慧人生,总要寻求个幸福快乐,达到这种愉悦的心情,主体远远比客体来得重要。当一个人独处时,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其他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即使独处也可以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即使接连不断地参加聚会、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
对于我们个人生活而言,关注我们的自身个性是很重要的,要把眼光放在自身,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在某些时候感觉自己孤独寂寞,那说明你还没能发现周围的乐趣,去挖掘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吧,你的生活将随着对自我的关注而变得快乐。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我们的既定个性、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的发展,选择与自我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生活处处是道,只要你用心专注。我们对所做的事,要保持尊重和敬畏,它要求我们郑重其事、全情投入、心无旁骛,对任务的每个细节都保持觉察,把每个细节都当作重要的事情。正是在专注中,我们沉浸于当下,不再急着去远方;也正是在专注中,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慢慢地展开。
正念
即一心一意地将注意力投注到当下所发生的事上,将心带回身体,回归当下。觉知
即把个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时此刻对个体内部和外部刺激的体验上,是一种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即有意识地、不加评价地观察在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所出现的刺激时产生的全部心理体验。自我觉知即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比如说,“我在走路”不是觉知,稍微警醒一下变成“我知道我正在走路”就是觉知。佛学称它为“慧眼”,禅学称它为“观照”,克里希那穆提叫它“自我觉察”。如何做到呢?其实很简单,认识你自己,记得自己。了解自我局限,而后完善自我。
诸葛亮54岁在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用了双重否定表述了这八个字,是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老子曾告诫人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
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老子的话,用四个概括就是“大智若愚”,俗称“扮猪吃老虎”。这是一种若有似无,寓刚于柔的处世智慧。处世高手往往喜欢扮猪吃老虎,也就是给自己更多的退路。成事,你会觉得他大智若愚;败事,你还只觉的他是“猪”,他依旧还可以保留自己之前的“猪”的形象,转头就走。而锋芒毕露的老虎,要么吃掉人,要么被人关在笼子里。
想要在一场博弈中显得“大智若愚”,要记住以下要点:1.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在确定计策前,切不可暴露自己的观念、看法、态度,只讲事实,不轻易站队。即便是事实,也要选择性讲,以掩藏自身实力。2.待敌自暴弱点,虚其心,骄其志。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看破不说破。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需要自己领悟。所以,大智若愚不是说真愚,是需要你做八分做八分,需要十分做十分,需要你不懂便不懂。这个境界很难,一旦达到,便如入无人之境。
每个公司最受宠爱的那个员工,一定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执行力最恰到好处的那个,因为他听懂了话外之音。对于有可能产生利益矛盾的事实,最好装傻,装作不知道不了解。万金油:我听从我的领导的安排,我尊重公司的决定,我不了解这些事只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神经大条没注意过没听说过。
创新性思维
若想造事,成事,首先就要学会推陈出新,当今社会是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时代,也是人才制胜的时代。在创新过程中,创新动机、热情及意志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创新的动机,就不会有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的热情与意志,就没有创新的持续性,就难以获得成功。
1.创新型人格需要动机。它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具有选择方向的作用。动机越强烈,其行为越积极,即保证创新全过程的有效实现。
2.创新型人格需具备好奇与冒险精神。好奇心是本我的内驱力,好奇是开启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是人们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不断地尝试新的事物,在冒险精神的驱动下,我们可以突破传统,不断寻找新的途径。
3.创新型人格还需要独创与坚忍。独创性包括变通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即处理问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表现出非凡的应变能力,不仅要考虑一个东西“是什么”,还要考虑这个东西“还可能是什么”。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头脑向外输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渗透会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拥有一定的创新天赋,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力训练激发你的创造力。出类拔萃的创新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共同之处?他们的思维有哪些特征?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1)目标思维:创新的使命感有重大绩效的天才们都像上了弦的发条,快速运转,一种使命感促使他们的生命放出异彩。发明家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他给自己提出了每十天一个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的要求。爱因斯坦除了发表相对论外还发表了另外248篇论文。
(2)形象思维:视觉和空间能力除文字能力以为,视觉和空间能力可以更灵活地展现知识。例如爱因斯坦对一个问题作全面思考后,往往会发现,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包括图表)表述思考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3)联想思维: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将铃声与石头入水时发出的声音建立联系,最终得出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来传播的结论。
(4)对立思维:从对立的角度考虑问题传统观念的人认为,两种对立的东西根本不可能结合,而很多天才却把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融为一体,使思考力更加活跃,并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比如玻尔把光想象成一种粒子和一种波。这些新思维使他看到了一种别人看不到的联系,从而在科研上有所突破。
(5)多维思维:创建新型组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不同视角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达·芬奇认为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角度,往往太偏向于自己传统的方式,于是他就不停地转向另一角度……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便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化而加深,最终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6)机遇思维:从熟悉中发现机遇机遇只青睐有目标及寻求实现目标机遇的思考。太多的人总是对熟悉的事物“视而不见”,从而没有理睬机遇 “敲门”,而天才们不会只等待时机,他们会主动寻求偶然发现的机遇。
思维能力训练即是采用一定的程序对思维能力、思维模式及方法等进行系统训练,从而使人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考程序: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发散思维(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头脑风暴”)——列出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案——多方论证每个方案的利弊——尽量征求别人意见——找出最佳方案。
创新的基本元素——想象想象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所以创新首先要有想象力即想象的力度(强弱)。所谓想象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组、联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又是创造者对头脑中储存的事物的特征和信息的一种形象性描述或艺术夸张。
突破创新的心理屏障——从众心理突破自我是贯穿人生的一个主题。一个人能否创新成功并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首先取决于他的创新人格。创新者对目标的兴趣,决定了创新者的需求和激情;其过程的持久性,决定了创新者需要拥有坚忍的个性;其成果的独特性,决定了创新者要学会变通。
过度从众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容易导致你变得盲从与怯懦,要使自身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同,关键在于如何将积极能干的形象展现给他人。做你自己、重塑自己、求异的个性正是我们不知足的本性的反映,它可以赋予我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美国出版的《人类心理学报》曾刊登过一位85岁老人的自白,他说:“假如给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努力表现自己,哪怕犯更多的错误,也不会处处追求完美……我要变得更聪明,不会再跟别人一样地一本正经……我还要更加疯狂一些,使自己与众不同,哪怕带来更多麻烦……”
突破创新的心理屏障——思维定式
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钉子。思维定式让我们在面对习以为常的问题时得心应手,但当我们面临难题需要开拓时,它就成了影响我们前进的“思维枷锁”。常见的思维定式有:书本定式、权威定式、经验定式。
如何才能打破经验定式呢?首先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精神。其次要探究经验的可行性,还有别的办法吗?其三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突破思维与心理的定式,才能优化思维品质,开发大脑潜能。
提高问题意识疑问是创意的起点,是创意想象的启动力,也是爆发力和想象力的来源和基础。要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有的人所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恰到好处;有的人所提出的问题总是无关紧要,那么该如何把握提问技巧和方法呢?
(1)台湾陈龙安教授整理了提问的十字口诀:“假列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A“假”如的问题。如假如家中失火了怎么办?B“列”举的问题。如列举茶杯有什么用途?C“比”较两种以上的东西。如人与人工智能有什么不同?
D“替”代问题。如什么东西能替代茶杯?E“除”了什么以外。如除了什么还有什么?F“可”能的问题。如可能会发生什么事?G“想”象什么。如想象创业会遇到什么困难?H“组”合的问题。如给你几个不同的字,让你组成一个句子。
I“六”W的问题。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利用英语中词“六”W来设计问题。如“为什么要种树?”“要种什么树?”“种在哪里?”“谁来种?”“什么时候种?”“如何种?
”J“类”推的问题。如你不知道龟怎么养,因为龟是两栖类,就是找它的同类,比如蛙怎么养,然后再试试。
(2)七问法:5W2H法5W2H法指“5W”即WHAT、WHO、WHEN、WHERE 、WHY就是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2H”即HOW、 HOW MUCH就是怎样做,需要花费多少钱?主要步骤:1为什么(WHY)。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何在?2做什么(WHAT)。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3何人(WHO )。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4何时(WHEN )。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5何地(WHERE )。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6怎样( HOW)。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7多少(HOW MUCH )。做到什么程度?数量何如?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