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最后一位老师的吧。这位老师上的是六年级的《伯牙绝弦》那一课。这是一篇古文。
老师先用音乐进行导入,即《高山流水》的那首古琴,要求学生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接着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你仿佛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江水奔腾,流动的画面。
师:不对,来看ppt,是应该看到高山流水的画面。(这一句,其实可以引导学生到高山流水上面来的,只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一,出示课题,并读课题。
1,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伯牙绝弦》,生读第一遍,觉得最后一个字读的不够好,再来读一遍。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2,先要求学生划分节奏,读文言文。(小组读)
3,请学生读,两三个读,并点评。学生也点评。
师:谁能比他们读的更好?好,你来读。
生划分节奏。
4,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点评教师读的怎么样。
生:老师读的时候有高有低,而且根据内容变化,声音随大随小。
(教师语言简练,动作表情到位,很自然,总是想法设法让你进入到课文当中。)
二,深入课文
1,再读课文,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
师:上次课,我们也学习了一篇古文,老师要求大家下去预习的时候,根据课文的注释和字典把课文中的意思标上,不会的字,我们怎么办?
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那现在同学们就根据刚才的提示,来试着理解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2分钟)
a,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纠正或者教师纠正。
师:课文中的两位知音分别是谁?
生:伯牙和钟子期。(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出去玩。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伯牙谈琴,钟子期说,你谈的是高山;伯牙又谈,钟子期又说,你谈的是流水……而后钟子期死了,再也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理解伯牙了,于是伯牙绝弦了。所以我们这样的两个人叫做知音。教师板书:知音。
b,在读课文。
3,翻译。请两三个同学分别翻译,教师点评。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先在小组合时要求学生自己先在小组里面翻译给其他同学听,再请同学来翻译。
一生翻译。
师:有没有比他翻译更好的,好,你来。
生翻译,师点评。
4,再读课文。
根据刚才翻译的意思,再带着感情来读课文。a,请一学生来读文。
师:有没有比他读的更好的。好,你来读。
b,全班齐读,教师也跟着读。
c,配音读。
三,总结。
刚才学完了课文,知道了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那你有没有类似的知音呢?生:有。那今天回去就去写一写你和你的知音发生之间的故事。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