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导的电影《芳华》,我认为是继他年纪大了以后拍的又一部情怀之作,并且我还觉得一个以喜剧电影起家并走红的导演开始卖情怀,那是他老了的一个证明,就像徐克拍的《龙门飞甲》,里面有个片段是凌燕秋坐在大漠的沙丘上进行内心独白。这在徐克的早期电影里很少见,若不是从头至尾的看了下来还以为影片是王家卫拍的。在整部以打斗为主场景的电影中,这点内心独白的文戏让我有点如鲠在喉的尴尬,一场火锅般热闹的晚宴上被人在当中摆了装束的玫瑰似的无法将酣畅淋漓进行到底。所以,我认为,徐克也老了,那场独白的文戏是他的情怀。
但冯导的情怀又有所不同,早几年他拍了《集结号》,拍了《1942》和《唐山大地震》,那些电影里的情怀多少还是有些家国天下般的沉重,让人看了难过。《芳华》是冯导的第一部直面他那个年代的有关于青春的故事,可以说是他的致青春之作,所以,这样的情怀更讨喜,即使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青春的原色是相同的。是的,健美的躯体展露在浴池里,嬉戏在泳池旁,多好。
作为情怀下的青春电影,第一要素,青春的美有了。故事从某文工团展开,包括开头部分的舞蹈,穿着舞蹈服的姑娘们举手投足间的美无法让人不动容。
第二要素,青春里的爱情。刘峰对林丁丁的爱,萧穗子对陈灿的爱,何小萍对刘峰的爱。刘峰对林丁丁的爱,导致了他一生的悲剧。萧穗子对陈灿的爱,随着一纸情书被撕成碎片散落在他们即将分别前的夜里。而何小萍对刘峰的爱,陪着她在文工团度过受欺负的岁月,又陪她下放到对越战争的前线,成为一名战地护士照顾伤病员。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人到中年之际,何小萍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月般和刘峰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的相守又不能简单的归为爱情。他们最终的在一起是什么呢?是两个善良又可怜的人的互相安慰?我始终觉得冯导像年轻人一样对爱情充满了想象和希冀,所以,即便在电影里仍然能捕捉到他小钢炮的犀利,我还是看到了区别于郝淑雯和陈灿婚姻无聊,林丁丁远嫁国外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疼的刘峰何小萍式守候,于是,看得我泪流满面。
从电影本体来讲,刘峰作为男主角前半场的表演似乎很无力,不够突出男主的地位,这当然有情节设置的问题,然而我觉得这也恰恰满足了刘峰前期作为活雷锋人物形象出现的需要。刘峰,活得像个雷锋,一个区别于文工团其他青年人的存在。在整个文工团里,有的人矫情,有的人骄横跋扈,有的人见风使舵,而刘峰,未免太躯壳化,人太正太善良反而看不到灵魂似的让旁人不待见,被揄耶两句是常有的事。从刘峰被下放到林场,到参加越南自卫站,他的生命才有了力量,才真正的成了一个人,一个有爱恨情仇的普通人。虽然整体来讲主角的形象不是很突出,我想这也是《芳华》成功的地方,并没有拍成以刘峰和何小萍为主线的历经辗转的爱情片。
作为本片重要组成部分的战争场景,是人与枪支近身赤膊般的近景拍摄,子弹带着光冲过来,炸开一朵血花。躺倒在阵地医院里的残破不全的躯体,和文工团里那些美丽的躯体一对比,青春的残酷由此揭示,有些人的青春,是用血祭奠出来的。文工团里的花儿们,每天洗澡,吃着饺子还腻得慌,前线的小战士,却连果丹皮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青春的残酷。
我最喜欢向林丁丁表白时的刘峰,褪去外界加给他的一切符号和那些所谓的光环,吐露真心的那一刻,刘峰的形象终于走向了丰满。冯导式的犀利,体现在刘峰因为男女问题接受的调查里,那些个让人难堪的诱导式审问,颇有些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自我戏谑,实际上却讽刺得很。
“我再启发你一下,女同志的小内衣背后都有个钮襻。”和拷问王二乱搞男女关系细节的审查如出一辙。当然,并不是说谁抄袭谁的问题,如果非得说抄袭,那便是所有人都抄袭了那个时代。一个以革命精神武装头脑的时代里,人性被刻画得五彩斑斓,有人纯白的正与善良,有人一本正经地在黑暗里龌龊,还有人春风沐雨般的绿了这个绿那个,也有人自卑地躲进深蓝里等着盼着恋着。
冯导式的犀利还体现在借由郝淑雯之口对联防队员的那句国骂,酣畅淋漓,非常痛快,刘峰式的悲剧终于从悬在半空的姿势改为落地,他不会比这更惨了。
最美的镜头是萧穗子听说陈灿受伤慌忙跑出去的那一段。沿着游泳池,她的身影被映在挂着的洁白的被单下,简单而纯粹的爱呼之欲出。
《芳华》是一部以人物独白方式开启的电影,这并不稀奇,回忆式代入《阳光灿烂的日子》做得更成功。《芳华》的成功处在于用一群人的青春模糊了主角的爱情,使它没有成为特殊历史背景下刻意为之的爱情影片,这很难得,也很真诚。看过之后,也会不由自主地把影片里的人物进行分类,刘峰和何小萍是一类人,郝淑雯和陈灿是一类人,他们实际上都带着家庭的原罪。他们的芳华沉重而又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