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理想化,入世与出世,艺术与诗歌,哲学方法论,哲学的伦常与变化。
在古代,国人认为生活的土地就是世界,有两个词常被用到,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孔子在【论语】里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孔子时代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家都没有海上冒险经历。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公元前480年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被分裂成许多个小国,每个小国都以"耕战之术“作为头等要务。这时候的商人不免受到轻视,读书人一般出生在地主家庭,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主要反映了农民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吕氏春秋】中有指出,人的生活方式收到经济背景制约,那个时代突出了以农为上的制约。【吕氏春秋】还反映了道家和儒家关于社会和经济两派思想的根源,两派思想主张是背反的。
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在【道德经】第40章也有类似的话,反者道之动。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不为已甚,过犹不及,因为行事过分,就将适得其反。
道家和儒家不同,他们对农民生活中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道家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同时道家还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蔽于天而不知人。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家庭制度。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这些经济条件又是地理环境的产物,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成为中国的正统哲学,一直保留到欧洲和北美工业化的潮流侵入中国为止。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强调人内心自然而然的秉性。【庄子】书中说道家游四方之外,庄子贵“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思潮,类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的诗也不难分辨出这两大流派。在3,4世纪间,有一批道家试图使道家思想靠近儒家思想,后世称他们为“新道家”,在11,1世纪间,也有一批儒家试图使儒家思想靠近道家,后世称他们为“新儒家”。
儒家把艺术看做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对艺术没有系统的见解,他们追求心灵的自由流动,灵感是无穷的。陶渊明的饮酒是道家追求的境界。
农民的眼界不仅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还制约着方法论。农民日常打交道的,都是他们一眼就认识的东西,他们处于原始的心态之中,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这也足以解释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发展的原因。这也有助于说明,中国哲学的语言何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明晰,它不清晰,因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中国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什么,因此诉说的内容很丰富语言却简短,这就是语言不明晰的原因。
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下,是通过家族来理解国家的。在城邦里社会组织难以形成专制独裁统治,但在一个家族里,社会组织是按人生来的地位等级式形成的。何以中国未能兴起工业革命?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方式顺乎自然,谴责人为,人也容易满足,他们不喜欢变革也无法想象事物的变化。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发明,但不受到鼓励,相反的受到打击。
科学的发展已经战胜地理限制,中国哲学虽然还落后于西方,但还比迟来的好。东方被西方侵略也可以说是现代化侵入中世纪世界,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将来是否会改变?是否不再把哲学思想局限于“由直觉得到概念”之内?这是当然的,没有理由不这样做。
作者:张静年
微博:张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