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了个新的领悟,那就是向自己讨厌的人学习。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讨厌别人,其实就是讨厌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认为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投射”。我们把自己对世界、对他人的期望投射出去,从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去定义他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在悦酱还是3岁小朋友的时候,她很喜欢看爸爸玩电脑游戏。有天她照例粘着爸爸,并且奶声奶气的问了一句:“爸爸,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游戏呀?”
很平常的一句话,但是M先生听到了第一反应是有些慌乱,然后还有些尴尬,接着语气僵硬得回了一句:“没有为什么。”
我看着M先生的反应,多少有点过于敏感了。他肯定是从女儿的这句问话中,产生了“应激反应”。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估计听过不少家里人对他玩游戏的反对声音,从而自己其实也不接纳自己喜欢玩游戏。潜意识里也认同玩游戏是不好的,是堕落的。所以他并不能真诚的只是回答说:“因为爸爸觉得游戏很好玩,所以喜欢玩游戏呀。”
其实在我看来,悦酱问这句话只是想创造一个跟爸爸聊天的话题,属于是闲话唠嗑的那种。要是问的我,我就会微笑着回答说,妈妈喜欢玩游戏呀。
所以人在与别人互动中会有的反应,只取决于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对方实际上的品质。
毕竟3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这也不难得出,我们讨厌一个人,看不顺眼一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是因为我们定义了对方这些特质是“坏的”。但这些特质在另外的人眼里,却不一定就是缺点,反而有可能是优点。
就像我的一个初中同学,我们13岁上同一个初中,但是初中二年级她就转学了,相当于我们只做了一年的同学。但是后来我们都在同一个城市结婚生子,定居。两个孩子又都是一样的年纪,于是经常会约着出来玩。
以前对她了解不多,但最近因为约着带孩子出来玩,见面次数多了,就觉得她这个人很“自我”。一开始我有点排斥,认为这是自私,只考虑自己不顾虑他人的感受。但后来我尝试去欣赏她,同时做自我觉察。
发现我的排斥,正是因为我太能“委屈”自己了,常常因为害怕伤害到别人,顾虑别人面子,就默默地把一些不满吞进肚子,或是勉强自己去做一些并不那么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发现她不是这样,她总是能够很坦然地说“不”,也能很坦然地提需求。并且最厉害的一点是,她从来不在自己女儿面前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也不当众责骂孩子。所以她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很好,她女儿也是很听她的话。
看着她,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我也像她那样,会不会让自己更好受些?
于是我也学着她那样,明确表达自己不喜欢什么,不想做什么。比如哪天不见面,想换一个游乐场带娃,我都很坦然说出来。然后我发现,也并不会伤害我们之间的关系,而我心里确实更好受了。不会再憋着一股怨气。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她的那些“缺点”也就变成了她的个性特质,从贬义词变成了中性词。我也不会再对她说的某些话进行猜忌,不再内耗攻击自己了。
那句话说得对,“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只有把自己的内在梳理通透,自洽圆满,才能看到外在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