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在没成为衣服之前,是平面的;而人体是立体的三维存在,在还没有弹力材料的古代,衣服想要完全合身并非容易的事。远古时代的祖先用兽皮裹身,科技发展到如今,我们可以轻松买到并穿上合身而舒适的贴身衣服。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大部分衣服都应该是对称、规则的,一件衣服的材质是统一的,肩宽应当适合,女性的服装常常在腰间有褶裥,以突显腰线。
可是,当这些规则都被打破的时候,衣服又会呈现出什么形态呢?
在复杂的时装界,有这样一个名词——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有着“分解与构成结构”的意思,解构主义一词是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相对的,可认为是对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时尚圈从来不缺反叛和创新的人,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解构设计师——Martin Margiela——他的商品只有数字标号没有商标,却曾用上千个商标和洗水唛缝制了一件夹克。
Martin Margiela这个名字不断被流转于唇齿舌尖,人们赞叹他的技艺,追捧他的创意,分析他的动机……他被称为时尚解构主义的怪才,名声赫赫却一直和媒体躲猫猫;鲜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他从不在秀场现身,拒绝接受面对面采访。
他一直在“反时装”,当百货商店里摆满着光鲜、精致的服装时,他却流连于“二手古着”,故意设计出陈旧的衣服。在由Martin Margiela策划的第一期《A》杂志中,Margiela分步骤教读者用8双棉袜组成一件套头衫。
但这些都还不能解读他设计的精华,1997年Martin Margiela的一个系列——“假人模特”(mannekin)非常有趣,假人模特是衣工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们有最经典的身材比例,用以立体地支撑起服装。Martin Margiela在这个系列中,将包裹在假人模特身上褐色、粗砺的面料剥离下来,巧心剪裁成马甲,披挂在真人模特的身上,成为这个系列的主体。
而在另一组作品中,他保留了打版时在面料上留下的辅助线条,并将不经拷边的线头与缝褶一一暴露在外。Martin Margiela把服装制造背后的一地鸡毛,粗暴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时装工业刻意隐藏起来的那些东西,成了审美的重点。
Martin常常使用现成品再设计,其实这种设计困难重重,但他将之视为一项设计上的挑战,而并非出于环保的原因,却使得这些被重新利用的物品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他的创意也远未止于衣服。那花样百出的秀与静态展示,也颠覆了传统时装工业的常态。他把秀安排在汇集了非洲人和阿拉伯人,巴黎最穷的地区之一;或是在废弃的地铁通道里;也有可能在荒弃的停车场;也曾在马戏帐篷里作过表演;甚至将他精心制作的新品video,安排在巴黎的10间咖啡馆里同时播放。模特也并非专业,没有装模作样的猫步,反倒像极了一个当代戏剧场景,“模特”只是混杂在人群里,恰好穿了Martin Margiela的衣服而已。
Martin Margiela是个真正把玩时装体系的人,也是一个真正“反时装”的设计师。
相比之下,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则没有那么颠覆性,他试图创造出一种既不是东方风格也不是西方风格的服饰,他设计的服装是“东方遭遇西方”的结果,目的是让穿他的衣服的人从服装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却又表现独特的体形美。
但要说当下最具人气的解构设计师,应该要算Jacquemus,走进这位来自法国的“90后”设计师的时装世界,一切仿佛进入到了怪小孩头脑中的幻想世界,满满童趣而又酷劲十足。
巨大宽肩膀:超级夸张肩部线条打破原有的身体正常比例,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诡异情绪,同时也极负视觉冲击力。
钟情于不对称的设计,几乎疯狂。
夸张几何图形:解构平面几何图形也是设计师钟爱的游戏之一;圆形迷你裙简直是脑洞大开。不同材质的组合游戏:把风格、材质、剪裁完全不同的衣服分割,变成看似不可能的奇妙组合。
很神奇的是,Martin Margiela和Jacquemus做着这些奇怪的衣服,却从不标榜自己做的是“解构主义”的服装。在这个时代,服装的精神性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加自由,Martin Margiela和Jacquemus就是绝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