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文章解释过为什么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因为消耗的是我们暗时间、精力和希冀值。大家知道:我们这些感情,都是有量的。长时间消耗不供给,最后只是徒留叹息,重复在自我懊恼与焦躁的路上一去不返。
空气、水熟悉么?
熟悉。
重要么?
重要。
稀缺么?
不稀缺。
要钱么?
一般来说,不要钱。
环卫工人辛苦么?
辛苦。
他的工资高么?
不高。
……
我们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说任何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积累达到10000小时的时候,就该从平凡进化成超凡了。那我们不对他的观点咬文嚼字,这里我们来用环卫工人引出今天的主题:供求。
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的努力决定成绩
照理说,环卫工人应该是非常希望富裕的人了,应该特别渴望金钱,而且,他们每天起早摸黑辛苦劳作,应该已经达到专业级别了,可为什么还是没钱呢?
巴拉昂在临终前遗嘱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曾经是个穷人,却是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的。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进天堂,现在秘诀锁在法兰西中央银行的一个保险箱内。谁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的秘诀,他将能得到我的贺礼100万法郎。最后是被一个9岁小姑娘猜对了:“野心”。
环卫工人每天起早贪黑,看上去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积累了有效的时间确没有挣到更多的钱,说明他们改变的动力不足。社会上到处是学习机会,就《我的前半生》里,唐晶最初和贺涵说起凌玲的工作时,还是赞誉的。社会处处是学习机会,凌玲可以跳上去,环卫工人也可以,而他们没有成功,或许是因为动力不足,或许是认为学习太辛苦,至少比苦力辛苦。而时间呢,他们的重复劳作并没有用智慧劳作,只是单纯的劳作而已,毕竟在日本,那个阿姨因为清洁工这个工作而出名了――国宝级匠人。
努力的效果积累,不在于努力的时间,而在于有效时间有多少。
有效时间是指:学习总时间×学习效率=有效时间。在之前的文章里分享过舒适区.探险区.宝藏区.盲区的概念。因为环卫工停留在舒适区,干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事。他不需要在学习其它技能,只需熟练程度加强就好,所以他永远的停留在这一层。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模样?
有偿劳动≠价值劳动
劳动也是一种价值,我劳动了,我就应该得到一定的报酬!这本身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你劳动的价值量是多少。
你用巴菲特的一分钟和你的一分钟比较,谁的价值更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我们高中政治的内容,有人截取前面一句话,环卫工人应该拿高薪,因为他们起早贪黑,夏日对骄阳冬日寒风吹,付出的劳动力这么大,高薪!
劳动的价值,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
边际效应有个均衡点,当过了这个均衡点,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数量,效用的的导数为负,且绝对值越来越大。因此,为什么环卫工人收入这么低,很大程度上因为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的人数远远大于需求。
供求关系变化,决定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如果你起早贪黑挑大粪,你劳动了,社会需求为零,你还是无价值。
让1+1>2,而不是1+1=0。
蜗牛碎碎念:深度思考是好东西,这期间的专注力一不小心就给你惊喜。推荐一本书《认知突围》,作者:蔡垒磊,他总能用最简单平实的语言戳中你的认知盲点。感谢点赞及点开看的朋友,希望能看到你的想法。
20170813,我是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