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一个八零后,大学毕业十年整。由于高中负气“我理科差,所以偏选理”,高考调剂到不认识的大学和不喜欢的专业。本科毕业第二年才跨专业考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第三年才留学德意志,博士又自虐交叉学科学习已进入第五个年头。
年轻人,你想象过大学毕业十年后的样子么?那时聚会会聊些什么?内心又会有怎样的风起云涌?有哪些人你仍然惦记和惦记你?又有哪些人早将你遗忘?
(1)
如果可以写一封信给刚刚高考完的自己,我会劝她在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刻,无论如何抓紧这四年宝贵的每一分每一秒。
当年我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大学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谁都没法向我描述。我就带着0经验值和一个暑假的悠闲迈入了大学校门。现在看来,是当时狭窄的眼界限制了自己的行动力。
心里默默埋怨着比起高中来周围匮乏太多的学习气氛,一面失落,一面却又自暴自弃。考试只求通过不求甚解,专业课不如社团活动重要,图书馆自习不如出门逛街逍遥。对未来更是欠缺思考和规划,只一味讨厌着自己的专业,而因为整日混广播站社团而痴心妄想将来成为一名电台主播。写了几个学期稿件做了几年校园广播就为自己戴上了主角光环,以为自己天赋在此。
因为没有认真坐下来花时间打磨自己在某一专精领域的实力,不出意料地跨专业考研失败。当我在大四最后一学期做毕业设计的间隙辗转几个城市带着录音小样面试电台主播,屡屡遭到招聘人员冷眼,甚至因为专业不对口直接吃闭门羹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大学四年,完全被校园社团呼风唤雨的幻象包裹,不懂得投资自己提升特色实力,现在只好自吞苦果。
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我曾上台接受校长“拨穗”的礼遇,可转身离开校园,一身光环褪去,回到家乡的我却是个真正迷茫的“待业青年”。这种落差到现在想起来都会伴随一声叹息。
(2)
你要专心十年磨一剑啊。
在我彷徨不已的时候,那些在学校里看似“庸庸碌碌”和“呆头呆脑”的同学,走上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之后,没过多久就纷纷找到了自己的着力点,发挥出个人特色。10年以后,他们都已成长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优秀的管理者,经验的不断积累使他们成为企业中坚力量,并充满了自信。他们一直没有偏离专业轨道,10年的磨练就带给他们丰厚的复利。
而我,是从大学毕业那天起才真正觉醒,深入专一领域才是正解。于是重回校园充电读书,又复习冲刺了半年,才终于在第二年考研成功,等研究生毕业时又经历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再申请出国深造读博。大学毕业十年来一路跌跌撞撞懵懵懂懂,耗费了成倍的时间精力而不可一言道尽。直到现在,学得更深更多,也不敢造次说自己已对专业完全领悟了解了,因为一直没能在本科时打好专业的地基,导致游走在几个相关专业的边缘,每一个想掌握好都是那么困难。每当想要将认识向上提升一个台阶时总感到力不从心,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理解领悟和练习。而这一切,似乎从进入大学那一刻的迷茫起,便不断被奠定了基调。
(3)
所以年轻人,如果你看到了今天这篇感慨文,我只想说,现在你们的眼界已经比我们那时候手机都不普及的年代宽阔太多了。互联网上像简书这样的平台又百花齐放,每天哪怕只读一个平台里的一篇文章,四年积累下来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现在的社会节奏和竞争也比十年前更激烈了。我们能做的,只有认清目标,瞄准,冲刺,再冲刺。
我现在仍在大学校园中,但上自习时身边都是小自己十几岁的国外学生。不同于国内渲染国外大学的那种放松散漫享受为主的校园气氛,我目之所及,上大学都是学生自主的选择,不爱学习的可以选择职业技术学院深造(德国Fach Schule水平非常之高,是培养技术人员的蓝翔一般的存在)一样拥有好前途,所以一开始大学就排除了那些不喜欢上学的同学。这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强,对于每一项新知识,他们都有强烈的吸收诉求。在专业选择上,也是趋向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向。跨专业虽然也很难,但这样的情况很少出现。
我曾寄希望于毕业十年返校的时候,带着博士光环和一身社会名誉,荣归故里。今日10年一梦,我依然自卑出身于一所大家都没听说过的本科,纠结于博士论文,年龄尴尬,经济困窘。
唯一值得庆幸,是当年在学校里不经意跟同学说过一句话:早晚有一天我要去德国学哲学和海德格尔。而如今我真的在德国写下了这些文字。这让我相信了心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一定会开出花,结成果实。请慢慢积聚力量,积极准备,静待未来某一时刻的绽放。
最后,衷心地祝福我的老同学们,毕业十年快乐!
也祝福读文章的你们,愿不负青春,勇敢前行!
-End-
相关内容:
高考后的这个暑假,如果你迷茫,就请努力学英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