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动物世界》热映,人性与欲望的交织,成就了这部电影,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铺天盖地地卷来,今天一早在制片人陈祉希的微博里看到了一篇名为《全世界都恶,老子都要善良》的文章。
文章开头便抛出了一个问题:“150万美金和你,你认为朋友会毫不动摇地选择前者或后者,在得到钱之后,你的朋友将再也见不到你,不用担心你因为他叛变而找他复仇,而你会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度过余生。你能想到至少一个在钱和你之间必然会选你的朋友吗?”
不少人的回答都是:没有。
而且我始终想不明白,在回复“没有”的评论里,为什么点赞的人有那么多?
是这个世界病了吗,还是我们病了?
在看到这个问题之后,在我脑海里闪现了四个会在钱和我之间必然会选择我的朋友。一个是从幼儿班开始就成为我好朋友的健敏,另外两个是陪伴了我高中三年一直喜欢损我的黎宝和莲蓉,还有一个是比我还傻还单纯的慧慧。
如果说为什么我会那么确定她们一定会选择救我,那只是因为如果换成是我要在她们之间选择是要钱还是要她们,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想都不用想就选她们。
我始终相信,感情是相互的,有些情谊总会比金钱来得重要。
虽然我也很想一夜暴富,也想不用拼搏就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拥有很多很多花不完的钱,让自己的家人过上最好的生活,去好多好多自己想去的地方。
但是,我的朋友,比这些都更重要。
虽然讲这些,很多人都会觉得讲漂亮的话谁不会讲啊,等你能真正做到了再来显摆当好人呗。我承认,150万美金,换谁都会心动,我也会心动啊,但我也深刻地知道,如果我选择了这些钱,不仅会毁掉我朋友的一生,而且我往后的人生也随之葬送。
我可能会一辈子都活在背叛朋友的无限自责和愧疚中,哪怕朋友没有能力来找我报仇,但午夜梦回时,那个为金钱堕落的我,一定一定会很厌恶当初那个自私的自己。
那篇文章还提到,当很多人把问题发到朋友圈里,希望得到朋友的回答的时候,很多朋友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选择一种戏谑如玩笑般的语气回:肯定是选150万美金啊。
可是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不是玩笑,不是一两句玩笑的话就能打发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里不敢直问自己的内心,留下一个真实的回答。为什么要躲躲藏藏地逃避这个问题,一句“我会选你”真的很难的吗?哪怕你回的是“我不知道”,你的朋友也会比得到一个“我肯定会选150万美金啊”的玩笑回答更开心。
谁知道那句“我肯定是选150万美金啦”背后是真还是假,我想包括那个回答的人也不确定,这句话是调侃还是发自内心。
我们都知道,世界凉薄,社会现实,人性被潜藏在好看的皮囊之下,在平淡的日子里头,我们还能用忙碌去打磨心中的欲望,让一切看起来都没有那么糟糕。
哪怕生活负累,压力铺天盖地地袭来,我们还是那个想做一个人的我们,谈不上伟大,算不上英雄,但我们都还想做一个好人。
可能还是年轻,如果是150万美金和一个人让我去选择,我到最后还是会选择后者。哪怕那个人和我毫无关系,哪怕最后我可以远走高飞不用背上任何的谴责,但我还是会选人。因为我害怕,害怕自己变成一个坏人。很多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踏出了第一步想再回头就难了。
可能现在的我还身处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对一切好的坏的事物都抱有一种傻得可爱的理想主义,觉得好的事情总会到来,不好的事情总可以慢慢熬过去,会努力地想要去珍惜并善待自己身边的人。
对于未来踏入社会的我,我不知道自己可以把这份理想主义保留多久,我的一腔热血和小小的善良会不会也被现实打磨得一干二净?
以前我总觉得小丑是一个贬义词,为了生存可以在所有人面前迎合讨好,就像那些出到了社会的大人一样,在生活和工作上,为了功成名曲意逢迎,完全迷失了自己。但现在,我对这个名词有了重新的定义,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丑,或大或小,深植内心。
这个小丑的本性有两面性,一面是简单和良知,另一面是复杂和欲望。当“150万美金还是好朋友”这个抉择摆在我们面前时,这个小丑的本性就会同时跳出来,两方展开较量,都企图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选择。所以最终的选择如何,还是得取决于你的小丑最后想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在充满变数的未来里,我不期待成为一个多成功多厉害的大人物,我只想守住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善良的人。
以前我常常说长大以后要当一个名誉世界的大作家,现在我想对以后的自己说:我希望你首先可以是一个好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