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事时就静心抄写佛教经典中的提纲挈领《心经》,抄得满脑子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网络有个流行词叫“毁三观”,其中第一观当是世界观了,而《心经》就非常经典地阐述了佛教的世界观。
说到世界观,就会想到古今中外的诸多先哲大能,诸多似是而非的的拗口残脑的哲学理论。除了强记几句“我思古我在”,或是“道可道,非常道”用来装一装外,别的还真是不太好弄明白。
但不管如何的云里和雾里,总还是能知道唯心和唯物这两大阵营。当然文科学霸自然还知道两大阵营中还有机械和辩证的细分。比如我们唯一的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斯主义的世界观就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毫无例外地划归到了唯心主义的大阵营中了。
那么非常经典地阐述了佛教的世界观的《心经》所阐述的世界观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观呢?
非常经典地阐述了佛教的世界观的《心经》所阐述的世界观是: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译成现代的流行的哲学的说法就是:唯物的辩证的,辩证的唯物的。物质就是变化发展,变化发展构成了物质世界。
往简单了说,世界观是三个人的战争。其中两个主角分别是物质和心灵,再外加了个名叫规律的第一大配角。而这个配角规律又尤如商周争霸中的姜子牙,如项刘逐鹿中原时的张良韩信,得之则得天下。
比如:一个哲学体系认为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心灵所固有的,那这个哲学体系就会被划归为唯心的;一个哲学体系认为规律不以人的心理所左右,本身就蕴含在物质世界之中的,那就是唯物的。
得规律者得天下,连带着它们的对头也会被无情抹去。就如我所执信的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规律是物质世界所蕴含、所固有的,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说人的心理,所谓的心灵也是物质的,也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
反之一旦我们的规律配角投靠到了心灵的阵营之中,那么物质世界也同样会被生生抹杀,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可能,沦为心灵的附庸。我们所看到,触摸到的物质世界本就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
回过来看《心经》中的色即是空和空即是色。这里的色就是指我们心灵之外的物质世界,佛教里另外有个名词叫“四大”。凡国人每说到菩萨佛陀,都会诵出一句“出家人四大皆空”。
四大:地、水、风、火。前三项是物体固、液、气三态,后一项是指能量;而物体和能量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
而这里的空,就是色运行的规律,就是四大运行的规律。先不说这个空是个什么意思,不说佛教的这个规律是个怎么样的规律。但至少这个规律已划归到了物质的阵营之中了。
再看后面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是指一个人,也可泛指整个的、所有的“有情”,指这个人、这个有情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的物质世界(受),然后再在心里面形成各种主观认识的整个心理过程(想、行、识)。
好了,人的心理过程亦复如是。心灵投降了。明明白白的唯物的世界观。
现在可以来看这个“空”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就是法则,就是规律,而这个法则是空的,是不生不灭的。《心经》里的这句话很容易地可理解为: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规律是空洞虚无的,是静止不变的。然而真的应该这样理解吗?
都是释道儒三教同源。我们先来看看道家对这个世界运行法则规律的说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这里三个道字有两层意思。第一和第三个道是轨道、道理的意思,指世界运行的法则和规律,是名词;第二个道字是说道,是理解总结,是动词。全句话可理解为:这个世界的规律(道)如果可以总结归纳(可道),那么这个总结归纳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常)的世界的本源(道)。
道家认为这个世界是处以不断变化之中的,就连同这个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运行的法则规律也是变化和发展的。就如同先哲大能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
但这里另一层意思却是这个变化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道德经》开篇三个字就是“道可道”,只不过这个可道的道不是本源的道罢了。
本源的道是恒常的,可道的道才是非常的。这个恒常的本源道是变化和发展的。总结归纳出来的恒常的法则和规律却是非恒常的,是会变化发展的。
再看这个诸法空相,佛教中的空也称作无常。常是恒常,是不变,是静止;而无常就应该是变化和发展。所有的法则都是变化和发展的。
而这个变化和发展,这个“空”,这个“无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是恒常的,是根本的,是不变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无……无……”一个空字把我们所有的归纳总结出来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全盘否定了。因为变化,所以在变化之中没有恒常的世界(色),没有恒常的认知心理(受想行识),……。
但同样的在无之前是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先是肯定,肯定这个世界是可以认知,可以归纳,可总结的,这个世界是有法则的。但随之而来的同样是否定,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不是恒常的,我们所认知的这个世界的法则规律不是恒常的。空是第一的,常是因空而存在的。
否定之否定,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不是辩证法还会是什么?
所以佛教是彻底的辩证的和唯物的。佛教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而佛教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心理学,从佛教诸多如:有情、五蕴、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降伏其心、六道等等的名词中可见佛教对心理学钻研之深。我给佛祖释迦牟尼妄加个封号: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家。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