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女孩考上本科,父亲却不让她上。
她的父亲给她算了一笔账: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高中毕业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来回16万。拿去读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父亲说,读书是“肯定会失败的投资”。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关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新闻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读书改变命运”,宣扬“读书无用论”。
我们身边一定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辛辛苦苦十几年寒窗苦读并没有多大用处,还不如直接到社会上闯荡赚钱来得更实际。
读书真的无用吗?想想乌镇互联网大会上那张轰动一时的大佬聚餐图吧。那些赫赫有名的商界大佬,无一例外都是高学历高身价的名校学霸。他们所拥有的良好教育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匹敌的。
如果读书真的无用,为什么那些成功人士还在坚持着每天看书的习惯?股神巴菲特每天会读600到1000页书,每天投入80%的时间看书;全球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一年会读大约50本书,做了一辈子的书虫;地产界大佬任志强每天读书至少6万字。。。
很多人读书仅仅停留在读书的初级阶段,认为光读书就够了,从来不去把书中的知识化为行动,变成自己的能力。而那些世界上的成功人士之所以热衷于读书,认为读书是一笔最好的投资,是因为他们懂得从书籍之上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付诸实践,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仅仅读书哪来的价值?读完过后的思考与行动才会产生价值。
年初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叫《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它就在“读书与行动”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的作者是一年读至少300本书的日本阅读专家大岩俊之,同时他也是一名力行实践的创业家,通过坚持不懈的汲取知识,付诸行动,最终成为一名研讨会的自由讲师。
大岩俊之认为“知识只有付诸行动才可发挥效果”他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用一个章节专门讲如何“把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里面所提到的方法极具操作意义,刷新了很多人对于读书的既往认知。
那么,大岩俊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详细的行动步骤,一步步靠近人生的梦想,活出生命的可能?
1.设定行动目标
闻名世界的著名牧师、演讲家和作家诺曼·文森特·皮尔曾说: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目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想去哪里,不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他就不会成功。
读书也是如此,尤其是阅读商务类的书籍。如果没有目标,不按照书上所写的方法加以尝试,参照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起来,你就无法吸收到真正的知识,也不会有所收获。
作者大岩俊之建议我们要从书本里发现行动目标,然后加以实践。行动目标的意思是读完书后具体想要做些什么。
比如,我们看完了《跑步圣经》这本书,就可以给自己制定一周的跑步训练计划。
比如,我们看了《断舍离》就要去践行断舍离精神,重新审视、整理自己的生活。
比如,我们看了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份更加高效的每日时间规划与安排。
具体如何设置行动目标呢,大岩俊之给了我们很详尽的步骤。
①把“行动目标”写下来。
以“何事、何时、多少”尽量用具体数字表示出来,越具体越好。
比如大岩俊之读完一本创业方面的书,给自己制定的行动目标是这样的:一年后,想以研讨会讲师的身份创业。这样的表述清晰具体,容易细化行动并执行,总比“想创业”这样过于宏观空洞的表述要强的多。
②按照SMART法则设定更实际的目标。
如果行动目标不切实际,那么我们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而利用smart法则可以帮你避免设定白日梦一般的目标,设定更易于达成的目标。
SMART即Specific(具体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 Attainable(可实现的), Relevant(相关的), Time-based(有时限的)。
比如本书作者大岩俊之在开始创业之前的几年里给自己定了一个“远大目标”——创业半年后,年收入达到3000万日元。然而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真正开始创业后,他才发现这个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后来他偶然看到了一本关于零风险周末创业的书,受到书中“提供免费服务积累成绩”的启发,于是他把自己的行动目标改成了具体、清晰、更容易实现的目标,即“3个月之内不收取任何费用,以研讨会讲师的身份出道”,这更符合他当时的自身情况。
③为行动目标安排好优先顺序。
看完一本书后我们可能会给自己设定了多个行动目标,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它们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先后排序,即明确什么是“不紧急但重要的事”、“紧急且重要的事”、“紧急却不重要的事”、“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每年的年初我们都会给自己制定诸多美好的flag,每一条都对应着一个你所憧憬的画面,然而时间有限,哪一个才是你最紧急且重要的事需要我们做优先解决和处理?比如公司的重要任务。哪一些又是不紧急但重要的事,需要我们平时一点点积累沉淀,比如保持健康、建立人脉关系网。这样一想,是不是行动的思路又清晰了很多?从而也避免了目标太多精力撞车的现象。
2.积极的五感暗示法
有一个学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小时;第三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个小时投篮。结果:第一组投篮水平下降2%,第二组投篮水平上升2%,第三组投篮水平上升4%。
没想到,想象中的练习甚至比真正练习的命中率还高!研究人员发现,在第三组队员的想象练习中,他们每一次投出的球都是中的!这就是积极的自我暗示的力量。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地自我暗示,能够给人自信与勇气,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甚至发挥超常水平。
大岩俊之建议我们在催促自己马上行动之前,不妨先在大脑里想象一下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把自己带入那份激动人心的心境中。让自己提前先尝尝想象中成功的滋味,接下来就会更有动力去行动。
在这里,作者介绍了“五感”感受法,在NLP神经语言系统中我们又把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分为视觉(visual)、听觉(auditory)、体感(kinesthetic)三个部分,简称VAK模式。所以我们要针对VAK提出问题,比如: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你会看到什么?你会听到什么?你会感觉到什么?继而形成一套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积极自我暗示。
这和我们在萌薇高效成长训练营开营之初写的《给1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年后的自己也就是目标达成之后的自己,那个时候的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美好的际遇、历经着怎样的改变与成长,写着写着不禁热泪盈眶,恍惚间我们似乎真的达成了心愿,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当你在想象着成功的模样时,就很可能真的会走向成功。因为我们在运用积极的想象、暗示时会给自己莫大的鼓励与信心。世界上许多卓越的成功者,几乎都擅长运用心理暗示法来反复地模拟和实践,直到成功。
3.填补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如果你不知道梦想有多远,那么再好的梦想可能也只是梦和想。
大岩俊之提醒我们一定要知道“行动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那么如何客观地看待自己如今所处的状态呢?这时大岩俊之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百分比数字标记法”。
如果我们的行动目标是100%,那么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百分之多少?从现在的状态到最好的状态100%,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你与梦想之间的距离。
如果在现状这个百分比的基础上,再加上10%,又会是一种怎样不同的状态呢?为了达到这个位置,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答案是尽可能多想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这个时候使用“5w1H”提问法,让你给出的行动方案更具象:怎么做?和谁做?在哪里做?何时完成?
那么,为了达成上调20%、50%的状态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方法同样参照“5w1H”提问法。
最后再回归回来,目前你可以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手头上可以立即实施的事做起,才能一点一点升级自己,让目前的百分比状态不断上升,让现在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逐渐缩短差距,直至抵达到我们的理想值。
4. 如何更好地行动起来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自传中分享自己的2次夺得世界冠军的秘诀: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如果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如果不懂得把行动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小步骤,我们也很可能会被遥远的路吓到而裹足不前。大岩俊之建议我们做出一个一周行动计划,为了做到这一步,我一周里可以干些什么呢?现在就要进入“行动模式”,你需要自己给自己支持和指导,让这些想法能够转化成从明天就能实施的小步骤。
就像那些想要减肥的人锻炼完喜欢发朋友圈一样,为了确保你可以更脚踏实地的付诸行动,也请你务必把行动告知他人,可以是身边的人如父母、伴侣、朋友等,也可以把行动写在推特、博客或者是笔记本上,以此来监督自己坚持下去,持续行动。
光读书不行动只会让你依旧平庸,难以成功。所以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没有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其空读很多本书,不如马上行动起来去践行一本书的精髓,收获属于自己的经验、自信与成功。
我们唯有把读过的书化为己用,付诸行动,才能把读书变成一条通往梦想人生的捷径,让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化为一个小小的石阶,指引我们通向成功的路,让我们活出生命的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