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最近有一天突然不想在这个岗位上再待一分钟,觉得迷茫无聊,哪怕辞职回家自己充电也比干这样一份乏味没有前途的工作强。当时已经准备好第二天跟领导辞职了。
但是等第二天早上我拿着《别在成长的年纪选择平庸》这本书等车的时候,我看了里面的目录忽然想着我为什么不能一边工作一边改变我自己呢?我之所以觉得眼前的困境唯有辞职是因为我没有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我就拿出工作的空闲时间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不就行了吗。
尤其是看了倾心蓝田的文章说十天爆力突破考研英语,我想我应该先立一个短期能达成的目标,于是才有了现在的心平气和。
《别再成长的年纪选择平庸》这本书我以为是满满的鸡血文,因为我看过一本书,鸡血太多读了一部分就不想读了,没想到这本书用非常平和的语气和词句把成长的每一个部分娓娓道来。
我羡慕年轻的时候就有明确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就像作者七天路过一样,我羡慕她有支撑的煎熬和青春的热血,看得我现在像充满电一样。
这本书分为7个版块,分别是成长、选择、精进、努力、情绪、爱情、女孩。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你不是“作”,你只是还没有“被看见”》里面《毕淑敏心理咨询师手记》里的一段话
“人是追求理由的动物。其实所有的理由都来自我们心底的魔床,那就是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观念。它潜移默化地时刻评价着我们的言行和世界万物。相符了,就皆大欢喜,以为正确合理;不相符,就郁郁寡欢,怨天尤人。这种磨床,有一个最通俗最简单的名字,就叫做应该。有的人心里摆的少,有的人摆的多,多到拥挤得像个卖床垫的家具城。”七天说大多数的“作”都来自于你不该如此对我。
这让我想到最近跟老公最大的分歧,就是日常跟女儿的互动。
我是女儿只要不是撒泼打滚正常跟我交流,什么我都会答应,比如妈妈你跟我画画吧,妈妈你给我买布鲁克大颗粒积木吧。
而她爸爸就是只要稍微提条件就拒绝,比如爸爸你抱着我举高高,比如爸爸你给我讲故事吧,她爸爸第一反应就是拒绝,然后孩子被拒绝就伤心,大哭才能换来她爸爸的同意。每次都是这样。
现在孩子三岁多了,已经可以识别很多事情了,孩子哭着控诉她爸爸说你总是不听话,你总是打断我,你总是拒绝我。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很生气,我觉得对孩子举手之劳都不愿意伸以援手,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自私。
这就是我们最近经常矛盾的根源。我有个朋友跟我说其实很多爸爸做不到妈妈做的这样,有的爸爸很照顾孩子,有些做的差一些。
我这才发现我的认知跟老公的认知有差别,我觉得孩子小我们大人应该帮助他,我就就觉得老公也应该是这样。我想着“我这样想的,你也会这样想”。就像毕淑敏说的“应该”的魔床。
他可能觉得我作为妻子应该照顾好家里,应该多管孩子,给他这个爸爸留出空间享受孤独,所以觉得我对这些小事有点无理取闹,但是就像七天说的我也知道什么是应该,但是这个应该里面没有爱。
但我从此知道我要改变自己的是我的心里少放一些“应该”,少放一些魔床,多一些非暴力沟通。
这就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这本书没有写很多的鸡汤,没有写那么多励志的故事,七天用过来人的例子,感同身受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积极的自我独立自我的正方向正能量。我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停下来思考一下然后继续。
这是一本发人自省的书。
虽然20岁25岁肯定是读这本书的好年纪,但是我今年31岁,也从里面读到了如何改变现状。
我们焦虑,是因为现状比不上以前,预感到未来也比不上以前,但是从此刻改变自己就一定能更好,你比想象的更能超越自己。
读好书是一条捷径。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