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要从上周末的一个朋友圈说起。
上周六,一个朋友发圈说公司周末有两天培训,我觉得努力上进是好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培训标题时,着实有点小惊呆,因为他们的培训内容竟然是“企业文化”。
在这里,我惊呆的重点并不是因为“企业文化”不值得培训,更不是评论那个老师够不够格,而是曾几何时,这家公司可是我们所在行业中“企业文化”做的最好的企业。那时,他们并没有进行什么“企业文化”的培训,而是在许许多多点滴小事上把“企业文化”的“情”无形的渗透进去了。
当时有很多公司纷纷效仿他们的做法,更是有很多人前去探秘到底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培养和留住了那么多的人才。
我想,员工收入与市场行情相对匹配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则是他们强大的“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凝聚力。也正是这股力量让他们在无数场“商业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奠定了行业的稳固地位。
可是,就在短短几年过后,这家公司竟然还需要外聘老师来学习“企业文化”?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多少是有些为之惋惜和遗憾的。往往我们想要培训或者提升的部分,恰恰就是我们最缺失而又觉得很重要的东西。
可能在他们自己看来,是想要把“企业文化”做得更专业。而在我看来,他们的“企业文化”走丢了。
我,是一个对“企业文化”有着“谜”一样执着的人。
一个企业的魂就是它的企业文化,没有了企业文化,就没了魂。而没有了魂的企业,不过是一具皮囊而已,即使表面再光鲜,也是干瘪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可以满足一个人几乎所有的需求,但是它的不稳定性也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而这恰恰是“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所在。
如果你认为中秋节发一盒月饼或水果就是有“企业文化”了,那么你不免把这件事儿想的太简单了。
说起“企业文化”,它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是身在其中的人就是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无时无刻。
而塑造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更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也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很多公司明明知道“企业文化”好,却并不愿意真正投入在这一块,亦或是坚持不下去,是因为大家太想要快了。挣快钱、坐快车、找快人、办快事,似乎什么东西付出就要立马见到成效,否则就是没效果,就要马上叫停。
可是,“企业文化”还真不是一个“快”就可以解决的。它就好比养孩子,急不来。没有孩子,就没有传承。有了孩子,如果不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慢慢培养,自然不会有好的回报和收获。也许你当下看不出什么影响和不同,但是一旦你看出来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因为你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企业与员工,是相互相生、共同成长和彼此成就的一对共同体。
当一个企业愿意为员工的发展负责任,愿意给员工提供一个温暖的工作环境,愿意敞开心扉培养员工成长时,员工一定会感同身受,他们的归属感会逐步增强,自然也愿意更多的为公司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你指望发一盒月饼员工就会死心塌地为你卖命?发10盒也不行!
这是一个企业修为的过程,很漫长,但是很值得。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难免会遇到失败的案例,或者痛心的地方,千万不要因此放弃自己的初心。唯有坚持,方可始终。
反之,如果公司与员工仅仅只是赤裸裸的雇佣和金钱关系时,哪里出价更高员工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跳到哪里,因为你们之间维系的纽带是何等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到那个时候,公司就不要去诟病“现在的年轻人太过现实”,因为你对员工都是现实的,又何来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而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阿谀之风的盛行。当人们知道怎样借助公司的平台赚自己的钱而又可以安然无恙时,当人们知道只要领导满意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事实时,当人们知道如何用表面的光鲜掩盖内部的腐烂时,当人们知道怎样用最合适的方式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最合适的人时……“企业文化”会慢慢变得污浊,直至完全被掏空。
试问,这个时候,学习再先进的知识点,又有何用呢?
所以,无论你现在是企业主还是员工,当你拥有好的“企业文化”时,请好好珍惜并坚守住自己的那份初心。因为不是所有东西走丢了之后,都可以找得回来的。
- In Learning, In Running - 学,以至千里
跑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