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爱情,成就彼此(古代篇)

*关键词*

长孙皇后 唐太宗

苏轼与王弗

李清照 赵明诚

林秋离 熊美玲

《诗经》有云: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最初接触长孙皇后是在《百家讲坛》里。蒙曼老师在说到武则天时说长孙皇后是李世民一生爱慕的女人,觉得很震惊。李世民在古代帝王里算是出类拔萃的,经常被拿来当做标杆,“唐宗宋祖”之说便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封建帝王,对女人有着绝对的选择权,同时作为有作为的帝王,让他一生爱慕的女人到底是怎样的女人?带着这个疑问,看了很多帖子,也翻了不少史书,越来越觉得这个女人在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她和李世民的爱情值得吾辈崇敬。

长孙皇后名字不见载,有野史说她小字观音婢。她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3月15日)8岁丧父,母亲高氏是父亲续弦。父亲死后,被异母大哥(长孙安业,之后还会提到)赶出家门,和母亲,大哥(长孙无忌)寄居在舅舅(名臣高士廉)家里,和林黛玉有些相似。13岁嫁给李世民(16岁)为妻,当时李渊为隋朝唐国公,以长孙寄居在舅舅家的尴尬身份,能嫁给国公二公子为正妻,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说这是政治婚姻,我是不以为然的,但是长孙晟(长孙父亲)已亡,高士廉被贬,娶长孙并不能给李家带来政治上的资本,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李家看中的长孙这个人,而非长孙的贵族身份。

之后李世民一直随父亲东征西讨,李渊登基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被册封为秦王妃。这段时期史书上关于长孙的记载很少。李世民功劳太大,被封为天策上将仍不满足,渐渐有了当太子进而当皇帝的野心。这时长孙“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之后玄武门爆发,“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武德九年八月癸亥(公元626年9月3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13天后,长孙即被册封为皇后(丙子,立妃长孙氏为皇后)。后宫其它嫔妃都是到第二年(贞观元年)4月才册立的。这之后关于长孙的记录多了起来,长孙在后位时,保护得力大臣,善待后宫,留下了千古贤名。这里有几件事需要提一下。

首先是长孙安业的问题,长孙当皇后后,并没有记仇,让安业当了监门将军。安业并没有理解妹妹的一片好意,竟然谋反。谋反在历朝历代都是死罪,但是长孙为他求情了,说天下都知道安业以前对她不好,如果处死安业,天下人都说她恃宠而骄,报复兄长,不利于朝廷的名声。这个情还真的被她求下来了,安业没被处死,最后当到了兵部尚书,封薛国公。对比一下,李世民自己的儿子李佑谋反,被赐死于内省,母亲阴妃(这也是四妃之一了,正一品)被牵连,降为嫔。长孙为万死之人求情,而不是跪在一边谢罪,担心被株连,可见她和四妃等人所受的宠爱是云泥之别。

然后是长孙无忌,长孙的同母哥哥。此人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李世民对他终生没有丝毫猜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李世民说“朕得天下,得此人之力”。但是长孙却并不让她哥哥当大官,向李世民陈请,结果是“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长孙又秘密让无忌辞让,最后“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长孙知道外戚干政没有好下场,无忌最后的结局也证实了长孙的看法。

再有就是长孙自己不干政了。李世民和她“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然后“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膜拜下小李了,竟然一定要长孙说,要知道很多宠妃干政也不过是吹吹枕边风而已,他让长孙干政之心已经强烈到直截了当了。长孙也很彪悍,敢对皇帝丈夫说不。



史书不会记录李世民的感情史,要了解他和长孙的爱情只能通过史书的片段。最让我感动的是长孙死后李世民的表现。

长孙很有才华和政治远见,可惜英年早逝。36岁就去世了,“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长孙谥号为文德,从目前的证据上看长孙初谥就是文德,是双谥,这也是很特别的。一般如果皇后先死都是单谥,等皇帝死后再把皇帝的谥号加到皇后的谥号前面,比如曹丕的继配甄氏,谥曰“文昭”,文就是曹丕的谥号,昭才是甄氏的谥号。清朝比较特殊,谥号都是“孝”字开头,孝庄就是谥号,全谥是孝庄文皇后,文就是皇太极的谥号。比较巧合的是,李世民最后的谥号也是“文”,于是清人赵翼就批评李世民说他夫从妇谥。赵翼站在男权主义的角度批评李世民当然是很荒谬的,但是这也能证明李世民对长孙的感情。“文德”可谓最高级别的谥号了,谥法表说“经天纬地曰文”。

李世民遵照长孙的嘱咐,依山为陵,在九嵕山修建昭陵。十一月完成后,长孙葬于昭陵,李世民在昭陵修起了栈道起舍,让宫人像活人一样供奉长孙,可见长孙永远活在他心中。资治通鉴还有段记载“文德皇后既葬,上念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我第一次看这个望陵的故事就被感动了,即使是普通人在妻子死后去望她的陵墓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更何况一个帝王。“上念后不已”,资治通鉴的原文,大爱。

长孙死后,李世民把对爱妻的思念之情全部化为对孩子的怜惜之情,即使从冰冷的史书中,也能看到李世民对他与皇后子女的拳拳父爱。让我读来感动不已。长孙死后,李世民亲自抚养了她最小的两个孩子李治(唐高宗)和李明达,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李明达就是晋阳公主,新唐书公主传上的记载很煽情。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从封号上就能看出李世民对这个女儿的珍视。晋阳公主也有长孙体弱的毛病,12岁就死了,她死后李世民三旬不能正常饮食,每天数十哀,人也渐渐羸弱了。群臣劝他节哀顺变,他说:“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翻译过来就是我怎么会不知道悲伤无益,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真的很煽情。

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了,初封晋王,后来成为太子。《唐会要》里有一个“两度贴”,是李世民征辽时写给李治的私信,全文如下“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忆奴欲死都出来了,凤陛下你能更直白点吗?如果不是那个敕字,很难相信这是圣旨。李世民真是奶爸一枚啊。

贞观23年,李世民去世,与长孙同墓同穴葬于昭陵,这也是很罕见的。因为这时长孙已经去世13年了,李世民是能选择墓地的,但还是选择和长孙同穴而葬。还有长孙死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立过皇后,种种迹象表明,李世民终生钟情于这个女人。这在帝王家真的是很难得。

其实我们读史书,并不是要了解政治斗争的技巧,那些和普通老百姓有些遥远。读史无非是看人物的命运,长孙除了童年的坎坷,可谓一生顺遂。是皇帝的正妻,有子,有长子,和丈夫鹣鲽情深,育有三子四女,在群臣和万民的敬仰中去世。作为政治顶端的人物,给后世立下了行为的典范,这样的人物史上真的很罕见,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

后世评价中对李世民都是正反都有,但对长孙确实一致的高,其中有个是“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我尤其喜欢。

越读史书越觉得她很幸运,预见了小李这个懂她爱她,珍惜了她一辈子的丈夫。所谓情有独钟,最可贵的就是这个独字。她独特的美,让他爱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生同寝,死同穴,他百年后,也执着地要躺在他身边。千年后,他们依旧相携共卧于九嵕山下。所谓长相守,大抵如此吧。

一直以来,李世民和长孙都是正史和民间共同认可的恩爱夫妻。但不知为什么网络上总是把他们写成怨偶形象,有网友开玩笑说苦逼程度直逼梁祝。大概是因为长孙一开始就是正妻,就是皇后,又或者是小李是皇帝,必须多情。这种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观念让我这样的发妻控原配控很不能接受。君不见历史上幸福的原配屡见不鲜,刘秀和阴丽华,明成祖徐皇后,康熙赫舍里氏,乾隆富察氏等等。其中光武帝刘秀尤其彪悍,来了句“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都这么直白了,还能更直截了当吗?

当一个男人用实际行动表达爱意时,做到极限也不过是对她言听计从,希望把最好的东西摆在她面前。皇帝也是如此。在长孙生前死后,她家族都荣宠不衰,从18岁开始到死前1年都有生育,历史上生育线如此长的后妃很少见(有野史说她死于难产)。当她死后,李世民亲自抚养他们的孩子;当嫡子们争夺太子时,李世民立太子的原则是三个嫡子都活着;当她死后,李世民去望她的陵墓,还写诏书时说他这些年决策的失误是由于皇后去世,中宵废寝,你还能说李世民不爱她么?李世民简直就是我眼中的情圣了。长孙在与李世民诀别说她在皇帝病重时,身携毒药,准备殉情。无论在哪里,能殉情都是很感人的吧。

贞观一朝,是我见过的很有人情味的朝代。和其它朝代的广诛功臣相比,李世民花功臣图像挂于凌烟阁中。这也让我成为唐粉的原因之一。李世民是那种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男人,而且并不是忘恩负义,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还有就是他用情很深,让我感动,能十几年不变。和长孙一起历尽风雨,共同奋斗,让我不能忘怀。从他在长孙死后的表现也能看到这个杀兄弑弟的帝王温情的一面。

经历了传奇人生而能流芳千古,为后世树立典范的人非常少。长孙的品格使她不同于一般的女人,她能帮助丈夫成就一番事业。我想这就是她让李世民这样有抱负的男人爱慕一生的原因吧。她和李世民确实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在特定的时间,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繁华,让吾辈崇敬。

最后补充一条史料,《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74高龄时所写,叙述的是九成宫发现泉水的经过,其中有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李世民和长孙历览台管,在西城之阴散步,在高阁之下踌躇,发现了泉水,是不是很有爱啊。喜欢闲步西城之阴的李世民夫妇。。

 李清照和赵明诚

赵明诚年轻的时候,是汴京城里有名的少年,风流倜傥,富有才学。一日,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堂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赵挺之(1040—1107)是北宋的名臣,熙宁三年(1070)进士,徽宗即位时,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而李清照是北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李格非,被称为苏轼门下“后四学士”之一,与赵挺之是礼部的同事。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其中的“迥”,即指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乃赵明诚与李清照婚姻的牵线人。而李清照的母亲,是北宋状元王拱宸(1012—1085)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两家姻亲,一拍即合。北宋崇宁元年(1102),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婚后两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致力于收藏文物书画。不久,赵挺之“进拜尚书右仆射”,就是担任了大宋的宰相。李清照就成为了大宋“总理”的儿媳妇了。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与李清照结婚后,赵明诚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然而,赵挺之在与蔡京的斗争中败北,大观元年(1107),蔡京再次出任宰相,赵挺之被罢免,授佑神观使。“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就是因为受到政治上的牵连,赵挺之的亲属被迫隐居乡里,赵明诚和李清照来到青州定居下来。

  共赏金尊沉绿蚁

  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而言,却是因祸得福。大观二年(1108),赵明诚与李清照归青州故居,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广求古今图书、遗碑、石刻上。夫妻收藏、整理的金石书画,堆满了房屋10间。

  据说,早年的李清照是活泼的、幸福的,聪颖高雅。那回首嗅青梅的女子正映照着李清照幸福的笑靥,在和赵明诚结为伉俪之后更是夫唱妇随,饮酒、斗茶、踏雪、赏花、作词,笛声三弄,梅心惊破,李清照拥有了多少春的情意。这些虽很平常,却是代代女子最为羡慕向往的。而那个饮酒微醉急急朝回赶误入藕塘、惊起鸥鹭无数的画面是何等的温馨、甜蜜,充满了梦幻色彩。

  赵氏夫妇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

  一次,赵明诚出外未归,李清照曾作《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得词50首,中夹杂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从大观二年(1108)至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也是必读之书。

  一次,邢有嘉拿出唐代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给赵明诚观赏,对古人字画迷恋成癖的赵明诚得之大喜过望,自己说:“因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卷二引)“细君”指妻子李清照。赵明诚得以目睹白居易的手迹,狂喜之下,骑马急驰回家,拿与李清照共同欣赏。两人饮酒品茶,相对观赏,蜡烛燃尽了两根,还不愿意入睡。可见,李清照与赵明诚一直是志趣相投、相互推重、相濡以沫的。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是人人羡慕的恩爱夫妻。他们结婚之后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近乎完美。李清照本人存世的大量情感深挚缠绵的词可以为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样脍炙人口的抒写别离相思的名篇,打动了无数读者。

  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任江宁知府。这时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最后经挑选装车15车,其他没带走的东西便锁在10余间屋子里。但时局变乱,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她家毁于兵祸,令人痛心。


  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江宁知府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其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下属自行布阵,在夜晚之时,成功击败王亦。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不久,赵明诚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赵、李分别时,局势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别,随时都可能遭遇兵祸。而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她更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物件,于是便问赵明诚,若真发生不测,那该如何是好?当时赵明诚说,若逢不测,先丢辎重,再抛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万不得已,只能与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他们夫妻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于建康(南京)。一段将近30年的姻缘就此落幕。

    伤心枕上三更雨

  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整理夫妻两人毕生的金石古物收藏,作《金石录后序》,声情并茂、哀婉欲绝地记载了与赵明诚婚后的恩恩爱爱、喜怒哀乐、生死离别,夫妻深情,款款流露。

  虽然物是人非,生活还要继续。李清照决定将15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沆那里。然而,当年年底,金兵就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备受打击几乎麻木的李清照带着随身的最后一点珍藏品辗转流离来到绍兴,租赁了一位钟姓士子的房屋居住,暂时安定下来。她把所剩的几箱书画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闲时开箱把玩。不料,一天夜里,忽有窃贼挖墙而入,盗走了5个箱子,李清照悲愤莫名,为了找回这些承载她心血和记忆的箱子,她公开悬赏寻物,谁料想没几天,钟姓房东拿着18轴画卷领赏来了,真相至此已经大白。可是,作为独在异乡的寡妇,她又能怎么样呢。只好花钱赎回画卷,其他的物品,却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痛苦迷茫中,一个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时任右承奉郎的张汝舟。没多久,李清照就嫁给了张汝舟。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命运没有显出它的仁慈,它仍然在给李清照制造接连不断的噩梦。

  张汝舟,浙江归安人。早年为池阳军中小吏,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进士,绍兴元年,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绍兴二年,娶49岁的李清照为妻。

  婚后,两人都有上当的感觉。当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按宋律,妻子控告丈夫,即使证据确凿,妻子也要入狱两年,为了摆脱张汝舟,李清照宁愿忍受牢狱之灾,也不愿苟且忍辱,最终两人双双入狱。当时,李家和赵家还有很多人在朝为官,在他们的帮助下,李清照仅仅坐牢9天就被放了出来。她终于达到目的,离异成功。而张汝舟晚年流落江湖间,不知死于何地。

  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堂)”和多处“藕神祠”。如山东章丘纪念馆、山东青州纪念馆、山东济南纪念堂和浙江金华纪念堂等。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自清代起,济南人民就将李清照封为藕神以祭祀。另外在济南的泉城广场、河南开封的滨河路、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三层环廊均有李清照的全身雕塑。

杨贵妃与李隆基

一、从寿王妃到杨贵妃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玉环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没有衣食之忧,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杨玉环16岁时嫁给了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李瑁非常宠爱这个年轻美丽的妻子,杨玉环喜爱乐舞,寿王便专门请王府中的著名乐工教习。杨玉环的风姿与温婉不但赢得了寿王的百般欢宠,也赢得了公公唐玄宗和婆婆武惠妃的欢心。当初,杨玉环被册立为王妃时,玄宗以父皇的身份接受过小两口的叩拜,玄宗曾在婚诏中称赞她“含章秀出”。武惠妃常常召杨玉环入宫和她做伴,赐予她许多珍宝。武惠妃当时有中宫皇后之实,有她的庇护,虽然宫中皇储斗争十分尖锐,玉环与寿王却依然能沐浴在安适悠闲的小家庭生活中。唐玄宗是唐朝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也是个很风流的皇帝。唐玄宗妻妄成群,在所有的女人当中,玄宗独宠武惠妃。不幸的是,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暴病身亡,这使得唐玄宗伤感不已,他感到极度空虚,经高力士的提醒,他想起了儿媳杨玉环。高力士最初留意杨玉环,是觉得杨玉环的许多地方都与逝去的武惠妃颇为相似。玄宗也渐渐回想起几次相见的情景,杨玉环这个姿色冠绝当代的儿媳,曾经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开元二十五年十月,玄宗与武惠妃率皇族驾幸骊山温泉,杨玉环恰好独自骑马出游,玄宗在高台上看见,便召她入暖阁共同进餐。这次小范围的觐见,似乎隐隐在玄宗心底留下点什么。是惆怅?是遗憾?或者是其他?总之,玉环在玄宗心中印象不菲,只是当时武惠妃恃宠在侧,使他无心他顾。至于在另外一些社交场合的见面则不可枚举,杨玉环的姿容仪态、风度举止都深深地烙在李隆基的心中,因此,一经高力士提出要杨玉环入宫,李隆基那枯槁的心一下子就复活了。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够滑稽的乱伦故事。二、我对故事的分析从个人生活的角度上看无可厚非;但作为统治者沉迷声色不问朝政,使国家动乱百姓受苦这就不对了。  1、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2、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3、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第二次是天宝9年,贵妃因违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来贵妃认为自己骄悍不逊,有些过分,便剪下一绺头发,让人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玄宗大为感动。通过这两次,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4、玄宗与贵妃虽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发现,他们象一对和睦相爱的夫妇,更象热恋中的少男少女。    《杨太真外传》栽:有一年宫中的橘树结了许多柑橘,玄宗发现其中有一个“合欢实”(即两个柑橘长在一起)。他欣喜万分,与贵妃一起玩赏,并说此橘似通人意,知你我心心相印,固如一体。然后同坐一席共尝“合欢实”。他们完全沉浸在两人相爱的喜悦中,他们欣赏和分享“合欢实”的情景如一幅画映在你我的脑中,难道还要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着玄宗与贵妃温柔缠绵、相亲相爱的故事。一次玄宗酒醉,两天后方醒,醒后他拥着贵妃同赏牡丹,并摘折一枝与贵妃交臂相闻,玄宗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怅恨歌传》载:天宝十载秋,七夕之夜,玄宗与贵妃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郎织女重逢的悲欢场面,密誓要世世结为夫妻,言毕,抱手呜咽。这就是白居易《怅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莲理枝”。在七夕之夜,对天起誓,足见爱的至深,情的至诚。说明他们生死与共超乎寻常的爱情的确是存在的。    5、安史之乱,造成了历史的遗憾,却也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对贵妃的死,玄宗耿耿难忘,忧虑难眠。甚至问仙访道,以求与贵妃相见。可以说,玄宗在风蚀残年的最后时光,都是在对贵妃的深深思念、痛苦和哀悼中度过的。    对于国难,就贵妃本人而言是无罪的,但对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难,心情如何呢?我想清代剧本《长生殿》里写的好:“算来无计解军哗,残生甘愿罢。” 一个“罢”字,不仅道出她是为情献身,更是为国赴难。    对于贵妃的死,玄宗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但事到临头,也是被迫的。他只能无奈地说“贵妃是无罪”,在危难关头,不舍贵妃,即舍江山,熟轻熟重,玄宗自然知晓。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对贵妃的爱。用今天观念来看,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当公与私发生冲突时,玄宗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精神,更显出其伟大。    回到长安,玄宗想祭供贵妃,要改葬,后因政局而罢,于是让人画了贵妃的像挂在殿中,朝夕与之相伴。对于宫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画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夕殿萤飞思悄然,残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玄宗也就是在这样孤独伤感的思念中,日渐衰老,几年就追随贵妃而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几句诗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这几句诗句的确经典,说的就是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这里没有说他们两个人的身份,主要是要着重强调他们两个人的爱情。

李隆基个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更上开创中国最鼎盛的时期“开元盛世”,是百年不遇的帝王之材,虽然唐朝也在他的手里走下坡路了。

杨玉环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也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

本来两个很完美的人,却因为走到了一起导致了一场悲剧。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玉环十五六岁的时候,貌美如花,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阳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后来唐玄宗贪恋美色,宁冒天下而大不违,就算是乱伦也要让她成为自己最宠幸的杨贵妃。

杨玉环与李隆基都有共同的爱好,喜欢音乐,舞蹈。他俩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里去演习,她带头下拜,众梨园弟子随之下拜,在梨树之下,拜认李隆基为梨园祖师爷。李隆基亲自作了《霓裳羽衣曲》,杨玉环为感李隆基宠幸之恩翩翩起舞,两人如痴如醉,李隆基大为感慨:“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到了荔枝成熟的季节,要求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荔枝。但荔枝产于南方,多在两广、福建、四川、台湾等地。但唐朝的都城却在西安,离最近的荔枝产地尚有千里之遥。加上鲜荔枝难以保存,“一离本枝,一日而变色,二日而变香,三日而变味,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唐玄宗为了杨贵妃,用快马日夜不停从四川运送,常常味道不变就已达京师。

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绝句,题目叫《过华清池》,中间有名句专门写此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至今荔枝中仍有一个品种叫做妃子笑,是由此而得名的。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李隆基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老年的李隆基没有了皇权,对人生有了更多本真的体悟,他更加思念爱妃,到了不能自已的地步,他甚至抱着玉环的画像老泪纵横。

至此他们的爱情故事讲完了。至于世人如何评价他们的爱情,就留给世人评价吧!

九百多年前的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而这个地方刚好是我的家乡所在。所以,从小我便非常喜欢苏轼作品,包括与他有关的故事。

      苏轼与王弗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世人普称其苏东坡。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均在北宋历史上占据着巅峰地位,再加上他坎坷的政治生涯和缠绵悱测的爱情经历,书写了他有血有泪、淋漓尽致的一生。世人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解读和怀念苏轼,我在这里感动着的,是他和王弗遗留千年的忠贞爱情。

    王弗(1039-1065),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16岁时嫁给19岁的苏轼,这一年是公园1054年。

      19岁的苏轼在当时的眉山来说,已算是“大龄青年”了。苏轼七八岁时随眉山道士张易简读书,可以说在启蒙教育阶段,张道士的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很大。到少年时,苏轼就已看淡功名利禄,常逃到大山中,求道成仙的想法很浓。所以,眉山、彭山、青神一带大大小小的山,几乎都有着少年苏轼的足迹。今天的《眉山县志》、《眉州属志》中,记载苏轼所到过之处便有:巴蛇洞、华藏庵、实相寺、 连鳌山、栖云寺、三峰山、上岩、中岩、唤鱼池等,这些地方大部份在眉山西、南方向,远者达几十里路。

      苏轼曾有一个姐姐叫做八娘,因父母包办婚姻,将八娘嫁给程之才,可到婆家后没多久,便被婆家活活折磨死了。苏轼很喜欢他的这个姐姐,姐姐的惨死对一心想学道归隐的苏轼来说,心灵上的影响更加增大,尤其对于婚姻,他更觉得厌恶反感,总是想着法子逃避着。

      苏轼少年的时候,父亲苏洵还带着他和弟弟苏辙到雅州住过一段时间。雅州有一豪门人家,主人叫雷简夫,其时为雅州太守(知府),很欣赏苏家三父子的才华,曾亲自写下书信,向当时的朝廷重臣韩琦、张方平、欧阳修三人推荐苏家三父子。苏轼父子三人在雅州学习期间,雷家对他们招待得非常周到。雷简夫有一女儿,很喜欢苏轼,常常在晚上去偷看苏轼读书,后来干脆向苏轼坦白要嫁给他。苏轼的父亲苏洵本来就感激雷家,也有攀交雷家的意思,而雷简夫也看好苏轼的未来,于是两家父亲便约定此事。

    但苏轼根本就没有结婚的念头。雷简夫是个非常有手腕的人,他并不是因科考而入仕的,他的太祖是宋朝初期朝廷中的一名大臣,本是个辉煌的家族,但到他祖父一代时,便让人侧目了。他的祖父是一个喜欢揭人短处的人,在朝中臭名昭著。再到他父亲这一辈时,名声就更不值一提了,他的父亲因乱伦关系被他舅舅告发,朝廷将他父亲和祖父一并贬职。由于身后有父辈和祖辈的臭名,雷简夫没有参加科考,但他结交名人和拍马屁的功夫可说是当朝第一,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天才的社会活动家,朝中的多数重臣、名臣,列如王安石、欧阳修、韩琦、司马光、宋祁、张方平等,他都能接触和交往。后来枢密使杜衍将他推荐给仁宗皇帝,雷简夫终于得以任用。

      正因为雷家有这种太过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苏轼并不喜欢雷家,尽管雷简夫是真心的在照顾和推荐苏氏父子。看着父亲和雷简夫就这样包办自己和雷小姐的婚姻,“不欲婚宦”的苏轼急在心里,可是又反对不了父亲,只好随口敷衍说:“我现在事业未成,暂不考虑婚姻,等我今后登第之时再来聘婚,娶雷小姐为妻。”

      宋人《东园丛说》记载着这件事:

      “王子家言及苏公少年时,常夜读书,邻家豪右之女,尝窃听之。一夕来奔,苏公不纳,而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暨公及第,已别娶仕宦。岁久访问其所适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其词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之句,正谓斯人也。“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一作寂寞沙洲)冷”之句,谓此人不嫁而亡云也。 ”

      从这段文字的记载来看,雷家小姐还真的很坚贞,当初苏轼被逼之下的一句敷衍的约定,她反而认真,一直在等苏轼来娶她。后来发现苏轼做了官,且娶了王弗,方才知道别人对自己根本没有那个意思。然而苏郎虽无意,自己却是认真的!此生没了苏郎,自己活在世上也无意义,于是雷小姐便在强烈的忧郁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段文字中的王子家指的是王浚明,是苏轼弟弟苏辙的三女婿 。看来这段文字记录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只可惜雷小姐爱一个人没有错,只是情深缘浅不得意!

      关于少年苏轼对婚姻的反感,苏轼后来在《与刘宜翁使君书》写道:

    “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这里的“父兄”是指父辈和兄辈的意思,既包括父亲苏洵,也包括伯父苏涣及堂兄苏不欺、苏不疑等,他们强迫自己跟雷家小姐结婚,是想攀附雷家。虽然最终并没有与雷小姐结婚,但在父兄们的强势压力下,苏轼知道这辈子“不欲婚室”是不可能的了!

      苏轼就用这种“逃窜山林”的方式躲避着婚姻,躲避着父亲施加的压力,一直到19岁遇到王弗为止。

      苏轼和王弗是“自由恋爱”。相传王弗的家乡有一个天然鱼池,只要游人一拍手,鱼儿就会跳跃着涌过来。王弗的父亲是乡贡进士,在家乡颇有点声望,有一天心血来潮想为这处风景名命,便邀请远近的青年才子前来聚集,各自为这奇景命名,王方这次也有点暗中择婿的意思。当然这次苏轼也在其中,众人七嘴八舌说了许多个名称,王方均觉得不满意,直到苏轼题出“唤鱼池”三字,王方才连连说妙!哪知躲在窗帘后的王弗自己题的也是“唤鱼池”三字,二人的想法不约而同,王方便在内心认定苏轼做自己的女婿。

      其实,青神县的王家虽在当地有些名望,但乡贡进士仍只能算是个小户人家,跟眉州的苏家相比,地位上差距仍很大,苏家有上百亩的田地,当时最少也算得上中等人家了。而苏轼的父亲苏洵与王方之间并无交往,也不熟识,所以,单是王方自己想苏轼做女婿还不一定就成,况且苏洵的心思还是在雅州的雷家身上。

      此时的苏轼父子已不在雅州,返回了眉州,而苏轼则在青神县中岩这个地方求学。中岩隔王家庄不太远,爱四处逃窜的少年苏轼经常前去这个乡贡进士王方的家。作为小户人家的女儿来说,王弗并不象其它大家闺秀一样,常年关在绣花楼里,不与外面陌生人相见。小户人家管教不会太严,礼数也不会太拘于形式,所以小户人家的女儿悄悄外出,那是常有的事情。同样,年少的王弗免不了时常会“溜”出自己的闺阁,去外面走走看看,即便她呆在闺中,也会时常推开自己的小轩窗偷看外面过往的人儿。所以远近的人们都知道王家有一个美丽精致的小姑娘叫做王弗。

      在中岩求学的最初,苏轼就见过几次王弗,虽然王弗的美足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这个小姑娘总是红着脸从自己身边快步走过,虽然她偶尔也会侧着脸对自己羞涩地一笑,但苏轼并没有想过太多,没有去想象过王弗的心思。直到王弗和自己不谋而合地题出“唤鱼池”后,苏轼突然间开始留意起这个美丽的女孩来。要知道苏轼是个天性豪迈、不拘小节的人,对这个时常走出闺房的王弗,苏轼不但没有认为她“出格”,反而感到王弗的身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吸引自己,在敲开自己“不欲婚宦”的心扉!于是苏轼开始主动去接触王弗。

      年轻人的感情往往常温得很快,情感的大门一但被冲开,苏轼便彻底的走出了对婚姻恐惧的误区。他开始和王弗私下会面,甚至一日不见王弗便会心烦意乱。从苏轼读书的中岩到王家之间有一片松树林,俩人经常各走一半的路在这片松树林约会,有时是在晚上,皎洁的月光穿过松树的缝隙,温柔地照在他俩的身上。林间的鸟儿有时轻拍着翅膀,仿佛在偷听他们甜蜜的情话。有次晚上约完会,苏轼回到中岩后翻开书页,可眼前浮现的全部是王弗甜甜的笑容。苏轼辗转反侧,想着心上人竟一晚不眠,天刚朦朦亮时,苏轼便偷偷的跑到王家楼下,而这时早起的王弗已打开闺房的窗户,苏轼并没有惊动她,只是静静地、偷偷地、含情地看着她在窗边梳妆打扮。

      19岁这一年,苏轼将自己与王弗的爱情告诉了父母,并且强调今生若想自己结婚,非王弗不娶。看着曾经一心想学道隐身山林的儿子有了这种大转弯,父亲虽然还惦念着雅州的雷家,但看着儿子的态度非常坚决,同时心中也对包办女儿八娘的失败婚姻深感后悔,于是便同意了这门亲事,并且通过名媒的形式,用重金将这个儿媳妇娶回了家。

      别看王弗只有16岁,在今天看来还只是个未成年孩子,可是嫁到苏家后,勤俭持家,为人处事极尽周到,深得苏家上下称赞,尤其是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更是特别喜欢这个儿媳妇,苏母程夫人是个知书达理的人,父亲苏洵经常在外出游,家中教诲子女的事基本上都是程夫人完成的,对于古今成败之事,程夫人都能指出要点。苏母非常欣赏这个同样知书达礼的儿媳妇王弗,只可惜婆媳二个仅相处了三年多,苏母便去逝了。

      在苏轼和王弗谈恋爱的时候,王弗并没有显露(或者说是卖弄)自己读过很多书,有很多学问。那个年代,女子是不进学堂读书的,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乡贡进士,学问很深,深受父亲的感染,聪明的王弗自己在闺中看了许多书,学了不少的知识。就是在婚后初期,苏轼也还不知道这事。但每当自己看书的时候,妻子王弗总守在自己身边不离开,苏轼偶然有遗忘的篇章,王弗都能在旁边作出提醒。苏轼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又问了王弗许多文章和知识,王弗基本上都能知晓回答,至此,苏轼方知自己娶到手的不仅是个贤能的美女,还是个才女,于是对她的爱又加深了一层。

      除了生活外,王弗也极其关心苏轼的人际交往,苏轼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大而滑之的人,总以为天下人人都是善的,没有坏人。苏轼中进士后,开始离开家乡眉州去做官,王弗是他政绩上最好的帮手,她时常提醒苏轼说:“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意思是:现在我们远离了父母在外做官司,你一定要按父亲的教导做事,不可以不慎重!有一次,有人前来找苏轼谈天,王弗则在屏风后听他们言谈,等那人走后,王弗出来问苏轼:“你如何评价此人?”苏轼想了想,好象没什么不妥。王弗说:“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意思是:这个人,跟你说话时左闪右躲,自己没有观点,只是看你的意思所向,然后拍你的马屁,你何必跟这样的人说那么多呢!还有一次,有个人前来结交苏轼,首次见面表现得很夸张,大有称兄道弟相见恨晚的架势。王弗见后劝苏轼道:“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言下之意是:跟这个人交往,交情恐怕不会太长久,这个人结交你的时候突如其来,好象从天而降一样,如果有一天你落难时,他远离你一定会比谁都跑得快,他不会成为一个人的真正朋友。后来这个人的行为果然就是王弗预料的这样。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当然,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王弗算不上伟大,但她绝对算得上是个精明的女人。

      王弗跟苏轼共同生活了近十一年,生有一个儿子,名叫苏迈。都说红颜薄命,古往今来似乎总是如此!美丽精明的女人更容易被上天妒忌,所谓天妒红颜,古今略同!王弗正是如此。宋英宗治平二年的五月,即公元1065年5月,正值芳华年龄的王弗不幸病逝,年仅27岁。王弗死后,苏轼伤心欲绝,曾一度心恢意冷。苏轼天性是个粗枝大叶、处处对人不设防的人,而精明的王弗正好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二人性格互补,除了恩爱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能共同抵抗风风雨雨,而今心爱的人儿英年早逝,这种痛楚哪里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

      中、晚年的苏轼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许多坎坷都是因为他的行为不拘小节、得罪政敌引起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精明的王弗没有早逝,仍常在背后指点和提醒苏轼,那么苏轼后半生的道路或许没有那么的曲折,没有那么多的艰辛!

      对于王弗的死,同样伤心欲绝的还有苏轼的父亲苏洵,他对自己这个儿媳妇是赞不绝口的,王弗死后,苏洵对儿子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意思是:你的妻子与你是患难之交,在你没有功名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你,还没来得及享福就早逝了,你千万不能忘记她!你母亲生前非常喜欢这个儿媳妇,以后你回到四川眉州时,一定要将她安葬在你母亲的墓傍!王弗死时,正是苏轼在京城做官,京城离眉州何止千里之遥,苏轼便暂时将王弗安葬在京之西。第二年,即公元1066年4月,苏轼的父亲苏洵也去逝了,苏轼开始停官服孝(宋朝做官的人,父母死后均需服孝三年,不过一年以九个月计算,三年为二十七个月),便带着父亲和王弗的遗体回到眉州,按照父亲生前的交代,将王弗埋在眉州东北的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父母亲墓地之西北八步的地方,并为她立碑,写下情深意浓的《亡妻王氏墓志铭》。

      王弗死后,苏轼一直刻骨铭心的思念着她。服孝期满后,在1069年苏轼重返京城继续做官。可是没了王弗,内心总觉得空荡荡的。1071年,苏轼调出京城去杭州任通判这个职务,1074年又调密州任太守。到1075年,王弗逝世整整十年了,苏轼这时候对王弗的思念也达到了极点。正月二十日这天晚上,苏轼在梦中突然与王弗相会,醒来后潸然落泪,于是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中这样写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当我们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了!

      词的上阙主要是描写妻子死后,十年来自己的风霜生活,词的大意是:您离我而去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来,我俩一个生者一个死者,处在两个茫茫然的世界中。用不着刻意地去思念和回忆,我自始致终从来都不会忘记您。想起您千里之外(密州跟彭县之间相隔千里)的孤坟,这种凄凉的心情真不知何处可以诉说。就算我们两个突然在路上相逢,您可能都认不出我来了,因为此刻的我已是满面风尘、耳边的头发已变得象霜打的一样白。

      词的下阙是写与妻子梦中相会落泪的情景:夜晚来临,在幽幽的睡梦中,我忽然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回到了从前我们恋爱的光阴中。还是你出嫁前的那间闺中小屋,还是那扇小小的窗户,你正在窗前梳妆打扮。我们互相对望着,谁都没有先开口说话,只有深情的泪水不停地从你我的脸上淌落。那年年月月让我为之牵挂为之肝肠寸断的地方,就是明月之夜下的那片小松冈,那是我们自由恋爱约会的地方!

      不过,对于“明月夜,短松冈”这句,传统的解释,或者说是主流人群的解释是把“短松冈”看作了王弗的坟地。但是今天的彭山苏家墓地,并没有松树,种的全部是香樟,当地人说,在祖祖辈辈人的记忆中,苏家坟长的都是香樟,并没有松树,试想古代有钱人家谁会在墓前种松树,那太小气了!纯粹从文学美感的角度,以及站在苏轼当时写这词的情感上去理解,我情原认为“明月夜,短松冈”是苏王二人当年的“私人空间”所在地,肯定是他们二人心目中最浪漫最值得怀念的地点,那自然就是少年人情窦初开约会的地方了。

      王弗是不幸的,红颜薄命,仅仅走过了二十七年的短暂人生。但她又是散发着永恒光环的女子,让后世的人们深切地怀念着她、惦记着她,甚至为他俩的爱情潸然泪下!


附:《亡妻王氏墓志铭》原文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与中国帝制时代和其他家族一样,眉山苏家的女人向来都是有姓无名的,苏洵十分钟爱自己的女儿,也不过取名八娘,显然在按排行顺序而定;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苏辙的夫人史氏,全都有姓无名,至多被称为苏史氏、苏程氏。可是陪伴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全有名字: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奇迹的出现,首先要从王弗开始。


王弗与苏轼结识之后,就成了终日不去的伴读。出身小户人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细心的读者应能看出,苏轼这里并没有说王弗陪他读书是在新婚之后。“其始”应为刚认识时,“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也不知是在苏家还是王家,抑或是在苏轼读书的山寺之中?小户人家的女儿,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如果说伴读、提示在年轻的恩爱夫妻之间时常出现,那么苏轼为官之后,王弗的“相夫”之功早就超越了“贱内”的范畴。苏轼还记载: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苏轼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所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挂牵的。然而她对苏轼在外面所作所为,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地步,这显然有违“女戒”。王弗不仅为此,她还在屏幕之后“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苏轼在这里无法指名道姓说那些人是谁,但像张、章惇两个后来对苏轼严加迫害的恶人,当初在凤翔都是与苏轼往来频繁的“朋友”。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弗确实有先见之明。可以看出,王弗对苏轼有劝诫,有时达到了可以针砭的地步。“有识”二字,乃是古代对读书人的莫高评价,苏轼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夫人,可见他对王弗是多么敬重。


王弗对苏轼的不良行为,经常予以制止。苏轼曾回忆道: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苏轼文集》卷七十三《先夫人不发宿藏》


由于受到欧阳修编《集古录》和刘敞到处挖掘青铜器的影响,苏轼在凤翔时,有一阵子喜欢收藏文物,至于道人炼丹之事,更是自小迷恋。王弗借婆婆的话,劝戒夫君停止乱挖掘的行为,让苏轼十分惭愧。由此可见,王弗在苏轼心目中,不仅是个贤妻良母,有时还是自己行为的监督人。二人如果仅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生硬结合,依苏轼天马由缰似的个性,决不会容忍他所不爱的人干涉他的事务,更不会让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可是王弗对他的规劝,他不仅听从了,而且终生铭记在心。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两心相属之情。


这时我们再回到前面说过的苏轼与陈季常一起在正月二十日去“女王城”禅院“招魂”之事。也许苏轼在口头上会调笑陈季常,说他家中有个终日怒吼的“狮王”,可陈季常心里也明白,王弗在世之日,苏轼何尝不把她当“女王”看待?如今由王闰之和王朝云组成的港湾固然温暖,但王弗所能给苏轼的规劝乃至针砭却永远消失了。像苏轼这样“毛糙”的人,永远都需要好女人来“打磨”,也许这一点,才是他心灵上最大的失落。


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


下边要重点谈谈“短松冈”了。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短松冈”指王弗的墓地,那它就与前面的“千里孤坟”相重复。这首词副题为“乙卯正月二十四日记梦”,梦中出现的主景是王弗再度出现在“小轩窗”里。前面已提孤坟,若是清明时节,或亡妻祭日,那以孤坟为主,后面再次照应,还有些道理。这首词既不是以凭吊“孤坟”为主,作者就没有必要在短短的六十八字中再次使用。


历来学者们都把“短松冈”说成王弗的墓地,依据是苏轼的《戏作种松》诗,那里有“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之句(《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第248页)。事实上苏轼回川安葬父亲、同时安葬王弗时,他已是三十二岁的鳏夫,哪里还是“少年时”?


苏轼少年时确曾跟随祖父耕田、放牧、种树,他的祖父苏序死于庆历七年(1047),当时苏轼十二岁,这才是“少年时”的确指。苏洵等人于“八年二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曾枣庄《苏洵评传》后附苏洵年谱),那里才是真正的“东冈”。而“二月”也是种松的大好季节。至于王弗的坟地,苏轼明言在“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里可龙里先君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亡妻王氏墓志铭》)“眉之东北”,与他“少年种松”的东冈在年代、方位、植树时间上都不相符。


苏轼在著名的《东坡》诗中还说:“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稍稍留心,便可算出,从苏轼祖父苏序之死到在密州梦到王弗,时间已过了二十八年。苏轼少年时所种的松树二十八年后若还是“短松”,那他选的树种也太差了,或者说眉山的水土太糟了!


当然,苏轼诗里也曾载有“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送贾讷倅眉》)。老翁泉才是苏洵与程夫人的墓地所在,王弗就葬在其侧不远,可那里水源十分丰富,按照苏轼“十年斫松”的理论,到这时也决不会是“短松冈”。


二十多年前,我去拜谒这两座墓时,发现老苏先生和程夫人的墓,周围全是香樟,王弗的墓在西北角,整个墓地之上,竟无一棵松树。


寻访山边老农,得到的回答是:祖祖辈辈人都在说,苏坟从来都种香樟,松树会生毛毛虫,有钱的人家哪会在墓地种松?香樟树从不生虫,而且名贵,乡里人都说,有了这些香樟,苏家子孙才芳名远扬的①!


也许有人会说,九百多年前当地情景不是这样,苏坟边的松树在“文革”期间被眉山愚公大肆造田时砍伐了。那么,让我们看看苏洵当初在给程夫人(也给自己)寻找墓地时,当地的情形是什么样子呢?


请看苏洵的《老翁井铭》:


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卜者曰吉,是在葬书为神之居。盖水之行常与山俱,山止而泉冽,则山之精气势力自远而至者,皆畜于此而不去,是以可葬无害。他日乃问泉旁之民,皆曰是为老翁井。问其所以为名之由,曰: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就之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盖其相传以为如此者久矣。


“高大壮伟”之山,汩汩流出之泉,这是神仙居住场所,谁能看出“短松冈”的影子?


《万古风流苏东坡》第1卷《人望》问世之后,有关苏轼与王弗自主恋爱的描写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2002年夏,我赴河南郏县参加第十三届国际苏轼研究会,一位来自成都的记者找到我的房间(对不起这位记者,他当时没给我名片,因此忘记了他的大名),告诉我说,他就是眉山青神人,算作王弗同乡。他郑重其事地说,青神确实有个王家庄,在王家庄通往中岩山的途中,确实有个山冈,上面全是乱石,松树只能在石缝中生存,自古迄今,这些树一直只有数尺高,是个名符其实的“短松冈”。


三年之后,我到王弗老家青神县和苏轼读书的中岩寺之间,按照那位记者提供的线索再次寻访,发现许多地方都是短松林立的山冈,究竟与苏轼词中的“短松冈”是不是类似,读者看了便会自己做出结论。


那么好,在弄明白“明月夜”是男女欢爱意象、“短松冈”并非王弗墓地之后,我们进而探讨前面那句“料得年年肠断处”。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却不是“时时刻刻”。这两个字连用,带有明显的周年、周期色彩。“朝朝暮暮落复开,岁岁年年红以翠”,这是卢照邻《同崔少监同作双槿树赋》的雅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刘希夷《白头吟》中的名句;二者都是以花的荣枯作为周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年年望月”的意象,更符合当时苏轼的心情。这里的“年年”,分明在描述一种周期性的纪念日。


王弗病逝那天是十年前的五月二十八,归葬眉山之日是九年前闰六月二十九,而苏轼这回是“正月二十日记梦”,与那两个日子毫无关系。那个令他们年年断肠的“明月夜”只能是他们定情之时,而“短松冈”分明是他们的定情之地。


如前所述,王方是小户人家,小户人家之女悄悄外出,那是常有的事。如果十七八岁的苏轼将王弗带到他六年前种的松树林里,或者去祖父坟前讲讲老人家当年如何砸菩萨、救灾民的义侠之举,那不是很正常的吗?松龄六年左右,不是“短松冈”又是什么?

林秋离和熊美玲

熊美玲、林秋离这对夫妻档,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他们的音乐作品一样深情、细腻、坚定,充满爱和被爱的感动。台湾业内评说他们的相遇:“熊美玲就宛如琼瑶笔下的女主角:细腻,敏感,飘飘然宛若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林秋离则像一位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的痴情男子,在仙女最危难的时候出现在她的身边”。在看似美好的一份情缘背后,因共同的理想和爱好走近的两颗心,为了音乐,一路走来其实也有数不清的艰难辛苦。

因为创作关系至少还有一群喜欢音乐的朋友,熊美玲和大家可以在一起谈音乐、谈生活。林秋离就是这样一群朋友中的一个。两人合作的第一首歌,就是来自林秋离和熊美玲相遇相知的第一天,林秋离为两人相遇写下的第一首作品:《海鸥的天空》的歌词。在他们第三次见面的时候,一群朋友在啤酒屋里喝到很晚,林秋离自己送熊美玲回家,一路上他们聊了许多,一直到了熊美玲的住处,两个人还聊得意犹未尽,于是他们又来到熊美玲居住的小阁楼上继续聊,聊了许多对音乐,对人生的看法。熊美玲渐渐感觉到,这个男生的许多看法和自己很接近,就这样,两个人一直聊到天亮,熊美玲独自去睡了,而林秋离就在客厅里面休息。第二天熊美玲醒来的时候,林秋离已经离去了,只留下了一首歌词与一封信。在信里,林秋离说:我昨晚只浅睡了一会,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看着你的房间、看着透过你书桌前的窗户照进来的阳光,把整个屋子照得朦朦胧胧地,忽然我有一种想被收留的幸福感。原来林秋离和熊美玲一样,也是来到台北打拼的外乡年轻人,那时林秋离正好和家人怄气,就离家来到台北打拼。他经常和朋友喝酒到大半夜,喝醉了有时候就睡在路边,有一次还睡在车底下,结果差点被车轧死。 一个人坐在美玲家客厅里,林秋离想着自己这一年多来的生活,想着自己的未来,想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写下了这首《海鸥的天空》的歌词。”这首歌曲后来成为熊美玲林秋离合作以来,唯一一首先有歌词后有曲的歌曲。这个唯一,对熊、林两个各自漂泊的台北年轻人来说,是彼此敞开心灵后灵魂第一次靠岸,也是为心找到归宿结束各自漂泊感情和生活的第一次尝试。幸运的是,他们彼此的相遇,两个是如此恰到好处。但是,两人的感情,也不是因了这首歌,就此顺风顺水地开始。相识三个月后,熊美玲离开了台湾去了美国。熊美玲在美国的这段日子里,林秋离每天都写信希望她能回台湾。面对林秋离的深情和对音乐的执着,熊美玲犹豫了,不仅是因为她对音乐的喜爱,以及本来就对移民做“二等公民”的反感,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熊美玲已经对林秋离有了好感。在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熊美玲的时候,最疼美玲的姐姐却站在了她这边,她支持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人应该做自己想做的、有兴趣的事才会快乐。第二,爱情应该真诚诚实勇敢,要给自己,也要给对方机会。在姐姐的鼓励和支持下,熊美玲毅然自己买了机票返回了台湾。就在她返回台湾的第一天,林秋离就来找到了她,兴奋地告诉她,有一个高音很棒的女生,要美玲和他一起为这个女生写一首歌。这个有着漂亮高音的女生就是张清芳,二人为张写了一首《我还年轻》,这首歌后来成了张清芳的成名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轮皎洁的明月,恰是青年男女情爱的见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90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2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32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7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3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1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04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9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41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3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1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76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