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看一个人的书架或是ipod里面的歌曲就可以尝试了解一个人,那么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可以作为了解一个人的入口,或许有时候会有偏差,但就像所有发现之旅一样,什么都是一个过程,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隐藏着多样性,而多样性蕴含着无限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按照他喜欢的方式去认识别人,只能接收到恰巧播放同一个频率的人,如果长期的固定的播放一个频率,可能会因此错过播放其他频率的人。而长时间浸染在同一个频率下,不免是单调的发声和旋律,如果这个时候能鼓励自己变一个频率去接触世界,会不会就能因此认识到更多有意思的人或物呢,至少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和世界吧。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跳出来看,只能是划地自限,只能是不断重复既有的模式和路数。就像是同一个频率带来的审美疲劳一样,时间久了就可能积蓄一些成见,而成见越积越多就会阻碍前行和向上生长。
有时候我自以为自己是喜欢改变,也勇于改变的人,还大言不惭地鼓励友人活出自己,不要被周围绑架,殊不知自己有时候也是懦夫,比如说我不敢把这份看起来充满荆棘的道路走完。既然知道这条路终有终点,又为何不愿意去尝试呢?答案是因为害怕,害怕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害怕尝试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害怕因此浪费生命。
害怕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什么是自己讨厌的样子?大多数“我讨厌的样子”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的,我并不知道确切的情况是什么,不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才让他/她做出这种行为,我只是简单地看到他/她的行为方式,因为和我的价值观相差很大,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厌恶和嫌弃。当然并不是说和自己不一样的就一律去理解和原谅,人还是需要有自己的思维体系和判断标准的,只是说不要随意评价别人,重点是“随意”。要知道,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一定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害怕尝试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人生?这个对我来说有点伪命题,因为我的信条不就是抓紧时间经历吗?
害怕浪费生命?这个说到点上了,不愿意行动是因为害怕随意行动的后果是时间花了,却是在无用功。我今天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是在努力让自己每天都有事做,让自己无暇顾及其他,搞得自己很充实的样子,还是真的是有所经历有所收获的?我想经历的初衷是为了体验并了解多样性,进而更加认识自己,不再用局限和狭隘的眼光看自己,看他人。不再轻易说不可能和可能,一切都以合理而准确的判断为前提。有时候看起来是浪费生命,做无意义的事,有可能是在经历一段常人(甚至是自己)也不能轻易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魔幻的,而一旦经历过就像去太上老君的熔炉里修炼过一番,不说练出个火眼金睛,至少有个不死之心吧!
如果说去认识更多的人意味着改变现状,那么就试试看吧!因为只有试过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能变成什么更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