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几乎都是对2018年的总结,及对2019的期待或预测。晏言本年度阅读不多、完成的任务也不算多......更别提成绩单了,就暂且放过自己不做总结了。
以下聊聊对“公益”的一些认识,并推荐两本好书。
01 关于公益
2018年三四月的一天,一个90后友人X一脸郁闷的和我聊起他参与公益的事情。
他们参与的公益计划带点政治性质,参与人主要工作:购买东西、分装、写寄语......当然,你若愿意,捐钱和捐物都随意,不设上下限。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活动,可多边共赢。
X前期一直很积极参与各种工作,后因一些小细节不能再继续参与,有点愤愤。
X的情况,我略有了解,家境一般,因刚刚买房可说负债不少。对于他这种能在自己拮据时仍旧热心公益的行为,我很是欣赏。
于是,问:为什么这么积极的参与呢?
X答:我也出生大山里的农村,知道农村孩子要出来太难,现在没什么钱,因此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你已经做了很多了,经常下班那么晚了还去帮忙,而且这次活动的事情也差不多做完了,只需要将物品带去学校了。不必因为最后参与不了而伤心。
X:是啊,前期还是辛苦的,最后不能参与还是难受......
我:你为什么伤心呢?你刚刚不是说参与公益是为了帮助那些孩子吗?首先,你已经做了很多,而且因为你们前期的辛苦,你不去学校已经不会影响物品及时到达孩子们手中;其次,你若想继续,你可以将原本用于去学校的路费给孩子们买书买文具,不是更好吗?
......
(不知道聊完后,X的心情是否好转。)
我为什么要分享这个故事呢,主要是想谈谈我关于行善/公益认知的改变。
以前总觉得,行善或者公益,是帮助他人,多么高尚。
今年来,才明白,做公益是帮助自己,我们参与,一方面,就像花钱去看电影,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或许是让自己看起来更高尚、更有同情心。
类似上述故事,前不久假期回家,问起小侄子前几天参与公益活动的感觉如何,他也是有点悲伤。问起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带了玩具和零食去某学校后,他觉得那些孩子接受礼物的时候好像不开心,和他们玩的时候也不开心......
侄子:接受礼物不是都是开开心心的吗?
我:那些小朋友,是不是也只比你大几岁?他们也还是孩子,他们也会想家想爸爸妈妈。因为学校离家远,他们星期天就得从家里回学校,然后下个周五甚至周六也就是说要隔五六天才能再回家。但这次因为你们,他们这次周末可能就回不了家了。你天天放学就回家,有时候还会撒娇说:妈妈,我好想你......他们也一样,玩具和零食比不上他们对爸爸妈妈的想念。
侄子:嗯,他们也想爸爸妈妈了。
我想,他应该是听懂了。
不过对我后面说的就似懂非懂了:你们学校是和他们学校直接联系的,你们参与公益是很好的事情,是有爱心的表现,但是也许那些哥哥姐姐他们不需要。我们做公益,不是想给就给,也得问问别人是否想要。
这也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懂得:公益抑或热心助人,应该经过受方的同意。正如蔡叔所言:
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双生兄弟,只是后者看上去似乎更不礼貌一些。但其实在很多时候,两者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02 好书推荐
《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中文名:《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是我今年年初看的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本书文笔犀利又不失风趣。对于非经济、金融类人士,尤其能拓展思维。
作者是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看完书后,会对“垄断”有一个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谷歌和阿里等公司。
吴军先生在《态度》一书中,谈到给女儿的投资建议:在股神巴菲特投资“两不”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应一生远离的投资红线。
股神的“两不”原则:
第一,不要做类似如:做空股票、使用杠杆等的过于冒险,会导致灭顶之灾的投资;
第二,不要进行自己不懂的投资。股神前期一直没有投资APPLE,就因为这条原则。
在此基础上,吴军先生补充了一条投资建议:不要眼红别人抓住的瞬时机会。譬如恰当时机买入卖出比特币、百度和腾讯股票的人。
两年前,晏言一直认为:钱只能靠省、余钱放银行,理财投资是有钱人的事情......这两年来因为一些经历和阅读,对于商业对于投资有了点认识或认识的改变,故此,推荐以上两本书给大家。
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之作,是和这些作家的一次深切交流,可以怡情;除此之外,吴军认为阅读还可以长智和养性。
薛兆丰说:学经济学,改变不了世界,但是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关于世界,如吴伯凡先生所言:
我们所处的世界就像层层叠叠的棋局。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它可能只是反映了我们当前的认知能力。
愿您的“棋局”多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