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书中讲到,人有三种自我状态形式:
一、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并不是指我们在儿童时期具有的状态。而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处理各种事件、情境的应对方式,会一直延续到我们成年甚至一生。
比如面对愤怒。
在儿童自我状态下,释放愤怒的方式,从左到右由强至弱的表达,分别存在着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等等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
就这条来看,尽管现在的我已年近半百,可很多时候依然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面对愤怒,我除了不会撒泼(其实,我很想放肆地撒一回泼,做一个泼妇,总感觉那应该是很过瘾的一件事,很Cool,哈哈),不会退缩,其他的都有可能发生,最大的可能就是怄气,任性,厌烦。
如果我能寿终正寝的话,人生早已过半,心智却依然处于儿童状态。惭愧惭愧……
二、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里的我们,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教育别人。
用言行重复着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观念和价值观,并且会试图让别人接受。
我不知道各位是怎样的?反正我是完全符合。^_^^_^
挑剔自己,挑剔孩子,挑剔朋友,甚至还会挑剔父母 ,爱讲人生大道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能够为人指点迷津,助人走出迷茫的人生导师。
结果,啥也不是。自己都没活明白的人,还总想着解救别人于水火之中,不是笑话吗?哈哈……
三、成人自我状态。
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做事。
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先计划、考虑,再做出决定,付诸行动,能够做到理性而合理的行事。
成人状态就是相对成熟,理性,客观,完备的一种自我状态。
我们所有的技能和知识都能为我们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的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
我想,这应该是最理想的自我状态。
但是,生活中的我们,几乎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状态。
严格来讲,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里,都有儿童状态自我、父母状态自我和成年状态自我。要想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这几个状态自我就需要很好地合作。
这就需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减少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对我们的影响,更多地发挥成年自我状态作用。面对不同的情境,能够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有效应对模式。
患病前的我,几乎就被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控制了,冲动、任性、爱说教。
患病后的我,经历了生死大事,性情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我,遇事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沉下来,静下来,慢下来,以求做出更加合理的决定,付诸更加理性的行为。
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我也必须努力学习、践行成人自我状态应对模式。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我惰性很强的。哈哈。
到今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分享就结束了。
只是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了书中的几个概念,而这本书更多的是讲心理咨询师与患者之间如何建立咨访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实体书。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