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将听一节课,正等在教室外。
旁边一位年轻教师带着崇拜的语气,一边拿凳子,一边对同伴说:“天啦,赵老师亲自开课,我好幸运。”我微笑着看向她,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她所说的赵老师是石室中学的赵广宇老师。
十余年前,在我对教学还很懵懂的时候,有幸听过一次他的讲座,方才懂得了该怎么上课和备课,从此开始了课堂探索之旅。后来参加四川省赛课获一等奖,也得益于他的指导。可以说,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今天,能走进他的课堂,虽然表情非常淡定,但内心早已无比兴奋。而当我一进入课堂,兴奋就烟消云散,如同进入了一场紧张的头脑风暴,而偏偏,他的语调是那么柔和而缓慢。
这是一节高三的专题复习课:《细胞的生命历程》,这节课的重点在于“细胞增殖”。如何引出这个话题?赵老师从种群、个体和细胞的生命历程等不同的角度去延伸,引导学生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关注细胞增殖,又从理解细胞增殖的意义开始,去分析细胞增殖的过程。听他娓娓道来,看学生的思考随着他的问题层层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我如同看到了一棵知识的大树是怎么在课堂上生根、发芽和生长起来。反观我们的课堂,大多时候,只给了学生一根枝干,却没能给他们看到一棵大树的模样,所以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散乱的,表达是没有逻辑的。
如何让知识长成一棵树?我听课的第一个感受是,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
听赵老师的课,常常很惊叹: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这样的视角?为什么他总能跳出课堂看课堂,而我们却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只见枝干,不见树木”?这取决于我们不同的视野高度。今天他分享了一句话:“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科思想的角度教学。”我想,他的学科思想来自于学科专业知识的积淀、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以及对学生、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我的脑海浮现了几个画面:十多年前,一起参加一个会议,夜里十二点,他还在和人讨论一篇论文一节课;去年,世界杯决赛,伪球迷的我们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在看球,真球迷的他却侧坐在电视机前,讨论一本教材的细节;今天,在上课前夕,他在翻阅教材,做下一个课件。
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很多个画面,我想到了他读过的那么多书,写过的那么多篇文章和专著,指导过的那么多节好课……我想,我也许知道他的学科思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那是来自于得寸进寸的坚持,脚踏实地的,持续地、不断地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走。而我,却会在前行的路上,迷茫,迷失,想要获得得寸进尺的可能性。
我又想起了今天他对我说过的话:“好好研究教学吧,好好研究怎么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启学生的心灵”。是啊,这才是正确的路径。走近教育,从教学开始,从孩童的心灵开始。从今天起,继续深入专业,深入课堂,深入书籍,提升自己的学科思想,开阔自己的视野,先让自己长成一棵繁茂的大树,方可能帮学生种下一棵树。
如何让知识长成一棵树?我听课的第二个感受是,要关注知识的逻辑。
今天,赵老师在谈到面对全国卷有大量的语言表述时,老师们常常说,我们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可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什么低?我们究竟应该训练什么?他说到自己的理解,学生之所以表达能力低,是因为他们概括、归纳能力的不足,而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知识的逻辑。所以教师的重心应放在于教学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生物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框架,而不仅仅是将框架图画在纸上。
我想起了很多人对生物学科的误解,觉得这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这样的误解导致很多人会忽略生物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当教师自己也认同这一观念时,教学中就会出现大量事实的堆积和死记硬背的强调。比如细胞增殖这一内容,很多教师会把知识的重心放在对过程的讲解和记忆中,但赵老师这节课,却不断提醒学生回到细胞增殖的意义去思考:为什么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会有这样的变化?从细胞增殖意义的角度讲,有丝分裂哪些时期最重要?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他在提醒学生,也在提醒我们,要关注知识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前者是要挖掘知识的逻辑联系,是要弄明白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概念的本质。如果这个知识是一片树叶,我们应该看到这棵树扎根,发芽,再看它长出枝干,长出绿叶,而不是直接摘下这片叶子递给学生。他们不知道这片绿叶从何而来,自然无法将其准确安放到知识的大树上。
如何让知识长成一棵树?我听课的第三个感受是,要关注学生真实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复习这个专题,是缘于赵老师之前对学生所做的调查。他说,学生普遍希望能再次复习遗传和变异的内容。而从知识的逻辑上看,遗传与变异是与细胞增殖紧密相连的,由于理科生更喜欢研究数量的变化,往往忽略数量变化背后的原因,所以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的难点,因此需要进行专题复习。
赵老师说:“教师的水平在于能否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我想,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能否找到学生的真实问题,二是学生的问题暴露之后,我们能否有效解决。寻找学生的真实问题,不仅在课前的调查,还在课堂之中。在课堂中,赵老师给了学生大量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慢慢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观察到,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他并不急于评价和纠正,而是继续通过问题引导思考,直至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找出答案,他才会给以总结。
这种不急不躁的从容,这种课堂问对的灵动性,是我们所羡慕的,也是我们所向往的。而在这背后,有多少付出,我们又是否看到了?
在自己正陷入迷茫的时候,听到赵老师这节课,听到他对我的教诲,就如同在迷雾中又看到了亮光。
很幸运,可以追随亮光而行,丰盈自己,成长为一棵树;润泽学生,给他们一片森林。
注:赵广宇老师身上的光环太多太多,我所知有限:他是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成都市生物学会会长、成都市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后记:该文修改后以《让知识长成一棵树》发表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