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辩篇》是柏拉图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记录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雅典人起诉后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过程。
他被起诉的罪状主要有两条。
1. 苏格拉底妖言惑众,颠倒是非,还教导群众都这么干。
这一指控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叫Chairephon,有一天他去神庙里问神,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更明智的人?女祭司回答他说,没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更明智。
苏格拉底自己就糊涂了,他觉得自己懂得并不多,也没有在哪个方面比较聪明。但是神和祭祀又是不会说谎话的。所以他就去到处问人,想证明自己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他去问了很多职业的人,包括政治家、诗人和剧作家、还有能工巧匠。但是他发现,那些人以为自己知道些什么,可是他们的知识根本经不起苏格拉底的推敲质问,最后只能承认其实他们并不真正懂得那些知识。而且那些名声越高,越觉得自己懂得多的人,往往比没什么名声的人更加无知。苏格拉底于是想,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懂这一方面,自己果然还是比那些人更明智一些的。
但是那些被他质问得哑口无言的人丢了颜面,就对他产生了憎恨。而有些青年看到苏格拉底的行为,也争相效仿,去询问别人来探求真理。那些被他们问得无言以对的人,就觉得是苏格拉底教坏了那些年轻人,于是也来憎恨苏格拉底。
2. 苏格拉底教坏了别人,还不信神,反而信一些乱七八糟其他神神叨叨的东西。
苏格拉底辩驳道,难道我不知道坏人会对我自身有害吗?我怎么还会要去把身边的人变坏,使他们可以反过来伤害我呢?所以我教坏别人这件事根本讲不通。
至于其他信仰这一条,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说自己内心有一种叫做daemon的东西,就像是他私人的内心的神谕一样,每次都会阻止他去做一些违反道德或者违反理智的事情。这和当时人们信奉的宙斯等众神不一样,于是人们就以看异教徒的眼光看待他。
罪有应得的苏格拉底
自古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苏格拉斯的遭遇是说明了群众的无知,把苏格拉底看成是一个追求美德,追求真理,却折翼于大众愚昧之下的悲情人物。可是其实在某一层面上苏格拉底是“罪有应得”的。
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有部分内容是正确的。古希腊人信奉众神,做什么事情都要遵从神的旨意。 突然冒出来苏格拉底这么个又老又丑的刺头,他怼天怼地怼众人,冷嘲热讽地让别人颜面尽失。他到处问人,利用辩论和反例颠覆了人们原本对事物的认知。另外,他虽然没有直接教授年轻人也去这样做,但是他的行为和言语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不能因为他没有收取学费,就不考虑自己对社会上年轻人们的客观影响。所以在当时古希腊的认知之下,这几条罪状是成立的。我们不能因为那些审判官们没有超出其自身时代的思想,而去谴责他们。
苏格拉底其实也不一定要被执行死刑。
当时法庭以280对220的票数判他有罪之后,根据法规,法庭和他自己可以各自提出一种刑罚,然后再由投票决定实行哪一种。法庭提出的是死刑。那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首先自己没有做错,所以不应该为了自己正确的行为去坐牢。其次就算被判流放的话,他走到哪里,还是会到处跟人对话,去询问真理,去寻找这世界上有没有比他更明智的人。因为不经检验的生活不值得活。那些其他地方的年轻人还是会效法他。
"...the life without examination being not worth living for a man..."
至于罚款,他自己一穷二白只能付得起一个米纳。他的学生朋友们,包括柏拉图和克利同,可以一起凑够30米纳,所以要罚款的话,就只能罚30米纳。他还说自己这样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群众应该反过来提供他食物才对,从此他要在市政大厅免费吃喝。
他这样的态度明显再一次激怒了一众审判官们,最后以360对140的票数,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离场前,苏格拉底还说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要么就是一个人不再存在,无法再感知任何东西,那其实就跟睡觉一样,没什么好怕的。要么就是灵魂从这里到达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他会遇见其他已经死去的人。他会接着去和那些死去的伟人对话,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拥有知识。最后还撂下一句,我现在要去死了,你们还要接着活,至于这两者哪个比较好,只有神知道了。
And now it really is time to depart, I to be executed and you to continue living. But which of us goes to a better life is unclear to everyone except to the god.
很难说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更惹得众愤,还是他的态度更气人。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态度和言语,藐视了法庭在民众心里的权威性。在古希腊这样一个民主制度之下,当中抹杀民主投票审判的权威,斥责审判官都是轻信谎话,爱听甜言蜜语的人。这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苏格拉底这么看重美德和伦理,那么他怎么可以不考虑社会秩序在伦理方面的重要性?他完全可以出于对伦理的考量,以比较好的态度接受法庭的审判,然后继续他对真理和美德的追求。
民众对于突如其来的异端思想总是不能接受的。哥白尼就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日心说对于当时的教会理论和地心说都是一记重创。要改变大众的认知,过于强劲的猛药不一定是个明智的好办法,或许循序渐进才更具有操作性。苏格拉底的死,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咎于他的冷嘲热讽和杠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