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鑫
直到现在,我依旧无法给友谊下一个标准的定义,或者说,没人能够给它下一个标准的定义并以此来寻找自己的朋友。但依然不妨碍我能寻觅到它的存在,并感受它所带的如陈年老酒一般的香醇。
在我想来,或许有的人之间身份地位不平等,但依然能够成为好的知己,所以当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后,一个高雅的琴者与一个砍柴的樵夫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朋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悲壮。
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因为在同一条道路上开拓时,遇到另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从而在接下来的路上一起携手同行,就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般,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时也是能够并肩前行的战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倾心交谈,无话不说,更是对重要问题的看法一致。他们一起奋战了四十个春秋,他们都曾说从对方的身上学到了另自己受益匪浅的东西。所以,即便后来的革命失败,两人所处之地相隔千里,但是他们依然保持书信来往,让人恍然大悟,真正的友谊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失去了色彩。
当然,也有一些作家,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书中,书中的那些人物之间的友谊也许就是他们自己内心对友谊的标准。如同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写下的《追风筝的人》中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小时候二人情同手足,哈桑第一个学会的念的名字便是“阿米尔”,可是,当一场风筝比赛后,由于阿米尔的懦弱,导致哈桑遭受了不幸,后来的阿米尔更是为了逃避而去往美国,直到成年后为了赎罪才再次回到故乡,向自己儿时最好的兄弟忏悔。全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为你,千千万万遍”。或许,这就是作者所认同的友谊,甘愿为了朋友付出一切。
三对不同的人,三种不同的友谊,塑造了三种不同的人生。钟子期和俞伯牙两人相间恨晚,即使两人身份不同,可依旧视对方为此生唯一的知己,也可以理解伯牙在听到子期死后会至其坟前怒而摔琴,终身不再鼓琴。因为对他而言,失去的是一位能听懂其心声之人;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友谊建立全因二人的前行太过孤独,需要有人一起携手前行,更在之后一起同甘共苦,相互了解、扶持。这种最为让人沉醉,因为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两人的距离变得遥远,只会如同陈年老酒一般让人更加喜悦,至于胡赛尼笔下的阿米尔和哈桑则是从小贯穿到大的友谊,虽然中间阿米尔去了美国,但由于愧疚一直没有忘记,直到后来,回归故里,重新直面过去的伤疤,并真正的救赎了自己,并明白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所蕴藏的深情,他们的友谊更多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诚心的付出,并以此感动对方,从而成为彼此生命中最宝贵的朋友。
或许,看了上面的三种不同的友谊,你会问到,“那哪种才是真正的朋友呢?”时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如何去判断朋友的界限,但如果有人能够视你为人生路的知己,做你前行路上的战友,为你的生活提供帮助,想来,这也许就是一个你能真心想换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