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离乡外出的人心里和口袋里都揣着家乡。带一杯家乡的土再喝一杯家乡的水,于是,那些长久在外不能回乡的人造一栋家乡的房子,置身其中,仿佛回到故乡。
上海黄浦江边,有一座独具特色的红色砖瓦建筑,这座建筑不同于江南粉墙黛瓦马头墙,也不同于西洋风格的海派建筑。当人们走进它会发现它从外到内都散发出浓浓的福建风味。
居要地且近水,红砖燕尾翘脊,山门戏台天后宫俱全,走到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故乡。每一个建筑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这座建筑对于福建人来说并不陌生。这座建于晚清1909年,耗时5年的福建商会会馆,是由旅居上海的福建水果商人集资兴建。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福建人在上海的发展过程。
整座建筑群坐北朝南,山门高大单体墙,墙高两至三层楼高,砖红色打底,嵌以精美的砖雕石雕。再接着是戏台,会晤和祭拜空间,最高处为天后宫主体大殿。
只有走到它跟前,人们才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却又与福建独具特色的天后宫遥遥呼应。
和普通民间传统建筑不同的是,规模尺寸而言,福建会馆整体建筑体型一般较大且适用公共活动。入口建筑体一般较为高大,是整个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并表现出明显的精神文化特征。
山门一般位于中轴线上,通常一进山门即是戏台,戏台和山门背靠背,形成门楼倒座的形式。三山会馆也是如此,山门有两部分组成,门楼牌和山门大厅。地势从山门楼牌开始,呈现逐步递增抬高,最高处为主殿大殿,全建筑中最高处所在。
戏台是会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商会和老乡聚居地,离不开喝茶看戏,戏曲表演也是古代中国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之一,戏台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三山会馆遵循常规福建会馆做法,戏台抬升一层楼,一楼为通道二楼为表演的戏台,同时二楼戏台两场有出将耳房和入相耳房,供表演者化妆放置道具。出则将军入则丞相,出将入相也为盼成大器之意。
三山会馆的观看空间也颇为壮观,两层廊道,柱子方形布置间隔较大显得稀疏瘦挺,以便观看戏台表演。
穿过连廊之后便是最核心的祭拜活动场所,正殿。正殿是整个会馆中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在整个群体建筑中属于最为突出最庄严规整。正殿是全部建筑群中最高也是最开阔的地方。屋内采用插梁坐梁式结构,使得主殿高大稳定。屋内地面采用水磨青色大方砖,这一点和福建传统红砖地面有所不同。
上海三山会馆因高架桥被迫平移,目前保留下来的是会馆中最主体的建筑部分,其余如父母殿和功能性建筑今已无。
即便如此这座建筑依旧神采奕奕,显示出强健的生命力和无处不在的美。建筑材料以红砖青瓦为主,石柱石板次之,通体木质结构。单檐硬山,猫弓墙。屋顶屋脊及檐角均采用单体燕尾式上扬,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停息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之中。
不知是因地制宜还是其他原因,这里的天后宫大殿前柱体采用方形石柱,而非福建石刻盘龙石柱。柱体上有藏头对联,和周围几幅对联相互呼应又表达了不同的内容含义。
木雕砖雕在这里也随处可见,平雕凸雕镂空雕不同手法均有。和江南古典建筑不同的是,雕刻内容以海洋文化为主,除常见岁寒三友暗八仙之外,有海龙海鱼海浪和凤凰。不知是出于保护木雕还是纯粹突出装饰效果,所有木雕全部被涂成金色。于是较大的金色托夹金色垂花柱头成为暗红色庭院中最抢人眼的地方。但也因为涂着厚厚的金色,木雕原有的细节和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也看不到了。
两侧两层楼的观看连廊将整个三山会馆连接成一个四合院布局,行走其中却又不是四合院落,戏楼底部低矮需弯腰曲背,走至园中豁然开朗,此时可见飞檐翘脚掩映下的云天。正面肃穆庄严的天后宫又令人产生仰望之感。祭拜完天后宫走到主殿台阶再回望来时路,一座看似平淡时则惊艳的戏台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戏台从建筑主体中探身出来,除四周配以美人扶栏外,最精美的则是整座三山会馆中最精华部分:藻井。藻井位于戏台正当中顶部,有拢音扩音之效。藻井像一个巨型倒置喇叭口,全体木作,制作精美绝伦。最下面是反复密匝的小斗拱一层又一层;当中一层的微型栏杆楼台门阙;最上面则是几何形飞鸟,站在不同角度看它们,总有一种群鸟飞过天空的感觉;藻井正当中是一朵雕工精美细腻的花朵,花蕊细密花瓣交错生动,如生命力正旺盛绽放花朵。
遥想当年,戏台上下人影憧憧,月照庭院,台上或婉转悠扬或激昂慷慨。台下掌声不断台上藻井花瓣交错颤动。平日里的风餐露宿委曲求全,此时都成了往日铺垫。所有的成功和笑脸背后都有艰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