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很唠叨,我经常听她讲过去的事情。
她说:我三岁的时候,家里当时承包了村里桔园,因为太贪吃,吃多了桔子,导致嘴唇发干,面色蜡黄。后来,听村里赤脚医生说吃苹果能治,便托人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买苹果。
当我想吃的时候,母亲便悄声说:叫小老鼠去偷一个过来,然后她拿出一个用手绢制作的小老鼠在我眼前晃了晃,说:老鼠去偷苹果啦!一会儿,另一只手便变魔术似的变出一个红苹果递给我。
就这样,那段时间,小老鼠每天都偷一个苹果给我吃,不久病就好了。
母亲说:由于母体没有营养,1977年,三姐出生七八个月后,还瘦小的像只病鸟,成天耷拉着脑袋,趴在大人肩膀上。为此,她和父亲大吵了一顿,将一头猪钱去换了鹿茸喂给三姐吃,后来三姐气色好转,身体越大健康。即使现在四十出头的年纪,在南方大寒冷的冬天都只要穿两件衣服就能御寒。
母亲说:自己从小命苦,原本跟着改嫁的外婆在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居住,但后来外公又找到了她,带了点好吃的东西给她吃,然后就把她带走了,从此便跟外公一起生活。她说从小没有读书,天天家里干农活,而且还要上山砍柴,有时候外公发脾气,动不动就被他打骂。
母亲说:18岁带着外公嫁给父亲,当年父亲和小脚奶奶一起生活,简直是一穷二白,家徒四壁。然后他们相继生了大姐、二哥、三姐,在二哥7岁时,终于东拼西凑花了两千多块钱在村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土瓦房。
母亲经常自豪的说:年轻时跟着父亲,分别骑着一辆自行车,载着的确良衣服、蚊帐等小商品,到附近乡村叫卖,的确挣了一些钱。村里第一个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电视机是新鲜玩意儿,开机那天晚上,家里大院里围满了几十个人,挨挨挤挤的一起收看电视节目。然后又买了收录机、缝纫机......她说:那几年是她这辈子最风光的时候.
母亲说:79年国家开始搞计划生育,当时肚子里怀了我,幸好刚开始农村抓得不是很严,碰到镇里计生干部,便悄悄躲在家里楼上藏着,最终将你生了下来。如果再迟年把,可能就没有你了。
母亲说:后来生意不好做,家里老小8口人吃饭,生活便开始艰苦。一年到头跟着父亲在田里忙碌,双抢、制种、种烟叶、养鱼、养鸭......多年的辛劳,加上身体底子薄,母亲看着显老,背也微驼,头发也都雪白。
母亲絮絮叨叨的和我们说了很多以前的事,听多了,我们就开始烦了。然后,她就跟开始跟孙子孙女们讲。
母亲除了唠叨,还有强迫症,一天到晚,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我们要做这做那。凳子要这样摆,鞋子要那样放,衣服要这样叠,卫生只能这样打扫,天冷了要赶快穿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一样。我们听得便心烦。
经查询度娘,发现老人居然都唠叨, 虽然令人厌烦,但据专家研究:老人唠叨更长寿,因为讲话要用大脑思维,促使脑细胞活动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治老年痴呆。另外,语言作为一种宣泄当时,可以帮助老人消愁解闷。如果真如专家所言,母亲那么唠叨就有一点价值了。
有一天,儿子根据他奶奶的情况,写了一首短诗,名字就叫《奶奶的唠叨》。内容为:“就像一个机器,它使我想起,汽车开动时的声音。唠叨声一阵接一阵,像汽车上坡又下坡,我真担心会撞到路!咦!奶奶的唠叨声停了,是不是汽车到达目的地了?”孩子眼中的描述倒是真实到位。
或许哪一天,她不再唠叨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习惯吧!(笔名:伤心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