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获
✅分清想法和事实。
人际沟通之所以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陷入的推理阶梯,以揣测代替沟通,把想法当成了事实。害怕直面沟通结果与自己预想的不一致的尴尬,就用心知肚明来自欺欺人,结果给人际关系造成很大的伤害。做人应该实事求是,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接受不确定性的发生,才是人生进步最快的速度。
《子罕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要杜绝的:不推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
✅觉知,改变的第一步
人们之所以会不知不觉的伤害人、不知不觉的做错事、不知不觉的浪费时间精力,就是因为对不在规范之内的事物没有觉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其实已经“非礼”。所以每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省和思就是加强觉知的过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烦恼都是自己内心产生的,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通往圣殿最近的距离就是我们已经在那里了。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思辨与立场》中说道:如果生活中感觉到烦恼,一定是思维方式错了。东西方思想是相通的,只要控制好自己的内心,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让这个世界变美好,不是去改变世界中的每一个人,而是要改变自己的心境,当自己的心境做到“克己复礼”,整个世界就恢复“仁爱”境界。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何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仁不是社会秩序,而是个人修养的境界,是衡量内部的,体现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部的,不是要求他人的。允许这个世界的失序、混乱,不完美,但是只要做好自己,就能让自己的温和平静,归于“仁”。“为仁由己”,仁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对他人的要求,与他人和环境无关。
《颜渊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言过其实,内心必虚
人内心缺失什么,外在表现就会越突出什么,以此掩盖自己的缺点。人内心越在意什么,外在表现就会越刻意强调什么,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恐惧。所以当我们越想表现、越想争辩时,就要警觉,是否自己内心有缺失,自己是否恐惧了。就要让自己停下来,进行调整,只有自己内心强大了,丰富了,才不会向外求索。
《宪问20》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一个人说大话不羞愧,那么做起来也难。干活永远比做事难。
✅大象无形,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中也讲到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如果为了达到仁的境界,对自己苛责束缚过度,把自己压抑折磨的身心疲惫,也不能达到仁的境界。人要遵循自然规律,照顾体恤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该克制的克制,该释放时释放,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保持温和平静,才能更加宽容慈爱的看待这个世界,才能归为“仁”的境界。
《宪问1》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争强好胜、自吹自擂、发牢骚,欲望兴盛这四件事都不做,是不是可以称之仁呢?孔子说:做到这些挺不容易,但是不是仁不确定。修炼的过程说明还没有达到修炼的目标,修炼的目标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以致用
身边的无法忍受的坏习惯:
1、 把环境弄的脏乱差
2、 迟到和临时改变计划
🤔反思以上三点无法忍受的坏习惯,都是自己内心缺失的投射。因为自己从小就被家长训斥不会收拾,把房间弄的乱糟糟的,却没有养成收拾的习惯和能力,所以长大后就对环境整洁问题特别在意。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做事容易拖拉,所以长期处于担心事情无法完成的焦虑中,当对方迟到或临时改变计划就会影响我原定的计划安排,所以容易产生情绪。
要达到内心平和的状态,就必须先觉知,再接纳,最后改变。面对以上两个问题,应该从自身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学习收纳整理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让自己放宽心,提高对环境的容忍度。通过学习时间管理建立微习惯来提高效率,同时可以准备一些碎片化的项目可以在别人迟到或者临时改变计划的时候安排上,避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