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格言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老子说,将要收拢它,必定先让它扩张;将要削弱它,必定先让它强大;将要废弃它,必定先让它兴旺;将要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这道理看起来似乎隐微,实际上很明了,就是柔弱胜刚强。
对这段话历来有不少误解,一些人喜欢将其做阴谋论的解读。但是,正如高亨先生指出的,实际上“此诸句言天道也……老子戒人勿以张为可久,勿以强为可恃,勿以举为可喜,勿以与为可贪耳。”
老子在这里是告诫统治者,治理社会宜无为,宜守弱守雌,因为在他看来,张得太大必然合拢;太过强大,必然转弱,过盛则衰;得到太多,必然会被夺取。因此统治者行政务必小心谨慎,不可张扬跋扈、巧取豪夺;否则必然受到惩罚。
西方历史学家维特克在概括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时曾说:“上帝若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疯狂。”历史上许多次改朝换代的革命,都是因为统治者太过张狂,最后落得个“剥夺者反被剥夺”的下场。
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坚硬是死。《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事实确如老子所言。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的身体若是僵硬了,那人就死了。万物草木也是如此,草木活着的时候,枝、杆、叶也都是柔软的;枝、杆、叶若是枯槁脆硬了,草木也就死了。所以,凡是坚硬的东西,都是属于死亡的一类;凡是柔软的东西,都属生存的一类。精锐部队容易成为敌人攻击的首要目标而被歼灭,木材坚固耐用而容易成为建筑的首选而被砍伐;所以,强大者看似主动实则常受欺负,柔弱者看似被动却终占上风。
关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道理,据说是老子得益于商容的教导。《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说:“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这个故事后来被好事者安在孔子求道于老子上。说是有一次孔子去见老子,老子问孔子:“你说牙齿与舌头哪个坚硬?”孔子答: “当然是牙齿。”老子张开嘴:“看看我的牙!” 孔子见老子的嘴里牙齿全掉光了,点点头。然后老子又道:“你看看我的舌头!” 舌头完整而灵活。老子说完即闭目养神,孔子则悄悄离去。故事也许是虚构的,道理却也讲得通。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里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这个看不见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实体。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里又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认为,大国应该像江海一样处在下游的地位,像天下雌性动物一样安静柔弱,成为天下人交往结识的场所。雌性常常以静胜雄性,因为它以安静柔弱居下。
可以说,“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全书,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道家创始人处世哲学的基调。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是自然之道,当然也是我们人类应该奉行的处事法则;但是,这样的道理人们未必不懂,而按照这种主张行事的人却少之又少。有感于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那么,老子本人是如何行事的呢?他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里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而在国家层面,正如“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亦“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鱼在深潭比较安全,低调做人才不会招来嫉羡。动辄以“厉害了”自吹,以“吓尿了” 唬人,难免引火烧身,狼狈不堪。
君未见,周处强横,村民欲除之而后快;希特勒霸道,最后死的最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