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36-《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拉姆·达斯
曾经在喝酒的的时候,朋友问我:给你5000万和让你保持容颜永远不老,你选哪一个?我说:可是这两个都不是我想要的啊!朋友气的拍着桌子笑骂:太TM能装B啦!
可是当时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啊!我为什么要容颜永远不老呢?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啊!看到国外街拍中那些虽然头发雪白、满脸皱纹,可是依然穿着得体、妆容精致的老太太,我都觉得好美,比国内那些60岁还是丫头、脸上一点褶子都没有的要美上太多。我为我自己有这样的智慧而沾沾自喜。
后来我发现,不是我不怕老,而是我根本不知道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谦虚的说,我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一点。我很享受当别人听到我已经结婚、甚至儿子已经上小学了之后脸上那种惊讶的表情。我也没事在朋友圈里发个现在与10年前对比的照片,享受着一片“完全没有变化啊”,“比10年前更美啊”这样的赞扬而心里窃喜。
直到上个月,我换身份证去拍照片。那几天很累,人也憔悴。拍出来第一张给我吓一跳,根本没法看。厚着脸皮让拍照的大哥又给我照了一张,虽然好一点了,可是依然是难看。尤其两张身份证摆在一起,10年前的那张,真的是不施粉黛,可是整个脸饱满向上、发着光的感觉;现在的这张,单看还可以,可是跟10年前的一比较就会发现,整个脸部的线条都向下走的,皮肤也不再有那种看起来就弹性十足的饱满。
我这时候才真真切切的感觉到,真的开始老了!我的天,怎么办啊!
于是我开始各种研究对策,refa、Yaman、以色列童颜机、超声刀、水光针、热玛吉……希望这些个高科技,真的可以让我老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直到我看到了拉姆·达斯的这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Still Here)。我感受到了作者第一次被称为老人之后惊讶、搞笑、又有点失落的那种复杂的情绪,也随着他的心路历程慢慢的体会到了他内心的变化——接受、超脱、然后感恩。
1、作者其人
拉姆·达斯,原名理查德·阿尔伯特,20世纪60年代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因为离经叛道的行为(给学生大麻,给他们高分让他们早毕业)被哈佛大学辞退。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的真谛,他远赴印度灵修长达数十年,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拉姆·达斯,意思是“上帝的仆人”。
1971年,他的第一本灵修著作《活在当下》(Be Here Now)出版,迅速在美国热销200多万册,其“活在当下”的理念唤醒了整整一代人的心灵意识。
乔布斯,乔帮主如此评价“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深刻,它改变了我和我的许多朋友”。
拉姆·达斯,以一个心灵导师的身份活跃着,他成立了爱与服务基金会、赛瓦基金会、临终关怀项目,致力于陪伴临终者,帮助他们平静的面对死亡。
他开始关注老,关注死亡,他觉得自己懂了。直到2001年,他突然中风——瘫痪、失语、持续的疼痛,从精力旺盛的帮助者的身份转换到翻个身都需要帮助的被帮助者,他才逐渐的明白,什么是老,如何去做一个老人。这才有了这本《学会做一个会老的人》(Still Here)。
2、接受老的样子
现在社会整体的共识是衰老是一种失败,我们用一切科技来延缓我们的衰老,我们绞尽脑汁的对付鱼尾纹、眼袋和小肚子,比如我。
社会上对老年人已经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了,他们顽固不化、他们需要人照顾、他们是社会的负担。可是老年人们真的要按照这样的固有印象去生活吗?
拉姆·达斯却觉得,老去并不只是年轻的对立面,拥有一切不好的东西;老去,应该是智慧的化身,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是要接受自己老去的样子,要服老。
你要接受自己的皮肤不再有弹性、布满了老年斑;你会大腹便便、开始秃顶;你会开始行动不便、动作迟缓。
你还会遇到一系列更多的问题:关节炎、便秘、高血压、大小便失禁、失明失聪、中风瘫痪……
对于这些,你别无他法,只有接受。
3、觉察与超脱
你可能会说,说的容易啊!怎么接受嘛?谁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呢?
拉姆·达斯告诉你:跳出来,像个旁观者一样的观察自己,就会得到超脱。
拉姆刚开始中风的时候,什么也不想,就是观察。观察自己的膝盖、髋部、胳膊、脚踝,接二连三的失去直觉,他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这个时候他的精神导师玛哈拉教给他的内观派上了用场。
他告诉自己“我不是这个身体”,“我不是这胳膊、我不是这腿、我不是这个大脑”,他用这样旁观者的观察来对付中风中最难对付的疼痛。他的注意力不再紧盯在无处不在的疼痛本身上,他在承受疼痛的同时,还能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疼痛,他找到了灵魂层面的自己,把“我”和“我的身体”分开了,达到了修行的巅峰。
虽然他严重中风差点失去生命,虽然他在医院中度日,可是他却获得了灵魂上的平静,医生们都说:这家医院我最想呆的就是这间病房了,这里真安详。
4、你相信灵魂吗
是的,这可能会让我们不舒服、会跟我们打小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截然相反,可是拉姆达斯却坚定告诉我们:他相信灵魂的存在。
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可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毕竟我觉得一个成熟的人是可以接受自己不知道、不熟悉、不赞同的观点、并客观的评价它的。
拉姆达斯说,人们不相信灵魂,因为我们谁也没有真正见过。而人们固执的认为不能证明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可是几个世纪之前,人们还根本不知道什么原子、夸克、喷气推进器、银河系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做梦都不会想到几百年之后这些不但存在,而且可以有显微镜啊、天文望远镜之类的可以观察到。
那么你怎么就能确定现在你看不到的东西并不存在呢?
我们活着的时候,意识是存在的,怎么会死亡之后就消亡了呢?其实它只是和物质相互转化了而已。
那么,你怎么看?你相信灵魂吗?
我觉得有没有灵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拉姆告诉我们:其实丰厚的养老金、修长的大腿、快乐的性生活这些都不应该是人生的目标,随着老去,这些都会被剥夺。我们要把目光放的长远一点,放到智慧、爱这些不会消亡的、永恒的东西上,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5、如何面对死亡
拉姆坚定的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所以他从事临终陪伴事业,希望人们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得体而平静,从而开始另一段旅程。
我不知道人死后有没有灵魂,可是拉姆在书讲中的那些小故事却让我动容——人们都对死亡存在着恐惧,对它百般忌讳,这也让大多数人在最后的时候过的并不轻松。拉姆怀着一颗平静而博爱的心去陪伴那些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带给他们安详与平静。
伊丽莎白是一位38岁的晚期肝癌患者,在一次关于死亡的静修营中,她跟大家做了一个练习。她让大家想象他们去看望刚刚动了手术的她,然后把自己的感想写在黑板上。黑板上写满了同情和伤心。伊丽莎白说:确实,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感受。你们能想象我的孤单吗?大家都在谈论着我的身体,可是没有人来陪陪我。
拉姆有一次去探望一个60多岁身患癌症的患者。这位患者对拉姆说:您能不能让这个过程快一点,我好无聊!
拉姆对她说:你觉得无聊,是因为你一直都在想着死,你何不在1个小时里死上个10来分钟,剩下的时间用来干点别的呢?
接下来,他们一起冥想,一起听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听壁炉上闹钟滴答的声响,听头顶上飞机隆隆而过,感受微风拂面、柔和的阳光穿窗而过……这一刻时间仿佛是停止的。
几个小时后,这位女士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是一本灵性的著作。看这书我时而似是而非、时而灵光乍现,看完似乎觉得有好多话想说,可是真正提笔来写,却发现无法表达胸中万千思绪的万分之一。这真正是应了著名的“月亮之指”的比喻,心中清白而无法言说。
现在我依然在积极的想着各种办法对抗地心引力对我皮肤的的拉扯,可是我不再那么焦虑,我在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希望你自己看这书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