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众号的焦虑
早上开工前,我习惯先读几篇关注的公众号文章。之前,我是把迷蒙取关了的,因为尽管它是目前中国做的最受欢迎的自媒体之一,但是我发现价值观根本不同,也对其语言风格嗤之以鼻。看了两篇有关她几天前的刷屏文章的分析后,我就安然地去看自己的书了,阅读着原版的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精心去研读里面晦涩的句子和复杂的文法。
心里满满的优越感,我在研读人类最精美的字句和最高深的思想,并在不断淬炼自己的语言。
但读了没两页后,越想越不安定。才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浅薄。
老实说,我很焦虑。焦虑自己的文字没人看,焦虑自己文字没跟更多的人看。在我写作自己公众号之前,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把它打造成一个篇篇十万加,有着令人歆羡不已的流量的自媒体。世界总有的规律并不是靠着个人整天喊“奋斗”能有所改变的。首先,我深信不疑“二八定律”和“马太效应”是整个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规律。
就新媒体运营来说亦然。因为不是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一批,很多探索性工作几乎已经被别人完成,例如文章格式排版,读者心理分析,推送对象时间分析,等等。再有就是,当量的粉丝积累必须依靠某一机构的强大导流功能,或者主创人员已经有其他产品在市面上广泛接受,而微信自媒体只不过是其一个周边产品而已。比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他们首先有自己的视频产品,聚集起足够粉丝后可以直接为自己的公众号导流,而公众号的推广及流量产生又会反哺其主要产品。
结果,大家会发现尽管自己兴趣不一,但自己所关注的几个大号还是有趋同性的。我深知自己所说的上述两点均不具备。但令我有段时间最为挣扎的是,要不要对自己的语言风格进行改变,像其他人民群众新闻乐见的自媒体一样,不管讲什么内容,都会“word这个,word那个”“怎样怎样也没谁了”。
最终,我的经验,准确地说,我的阅读经验,我的教育经验告诉我说,我要拒绝那样做。不管人们做出什么决定,内心基本的价值观会对他的决定施加最关键的影响。如果告诉诸位“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出自鲁迅笔下,诸位肯定眼镜都不知摔坏几副了。就像你始终想象不出林徽因会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样。
越是细想,越是发现不管人们怎样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要自由,要相互尊重,人类的历史总是被偏见和歧视书写的。我个人充满了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的偏见与歧视甚至是不屑。
更喜欢的语言方式
私以为汉语言是这个星球上最诗化,最美的语言。但这一特点也阻碍了汉民族在科技领域取得进步,毕竟我们不能用诗歌去进行科学表述。当西方科技传播到东亚时,我们才发现自己的思想是多么地受语言限制,我只能用“格物学”,“玄学”来表示“physics”“metaphysics”。倘若不是从日语借来了那么多“科学,主义,管理,文明”,我们难以想象现代汉语是怎样表述现今的世界。
所以我们普遍接受的一个观念是当写作时要斟字酌句,语言的考究程度是检验一部作品优良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现如今的出现的语言流行趋势是“下流化”的。这里所说得下流化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下流,就是一开口便冲出许多人类生殖器俗称的讲话方式。其二,是语言的去正式化,或者说简单化。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日常说话行文不再像先人那样讲究语言的形式,不再根据听话人的不同而有谦敬之分。这是现代国家尊卑有序的礼仪瓦解,个人主义意识觉醒的一个结果。也可以说是商业社会对于语言经济性,简单性的要求所造成的。单位时间内需要信息的最大化传达,因此要去除语言中繁文缛节式的,老学究式的礼仪寒暄的部分。
就第一层含义来讲,我们通常会站在人文修养,礼仪道德方面对说话“下流者”进行批评,为汉语言的污浊化,人们道德感的下降而感到痛心疾首。批评者通过与被批评者划定严格的界限来获得对于语言使用的优越感。从而保持了一种对语言使用的权威,认为那些污言秽语不是正式的语言,应该被处置在社会边缘化的位置,甚至通过文化教育将其消灭。
可是我们现如今处在了一个个人主义意识觉醒的时代,通过技术手段已经可以使个人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而信息的获取不在只是通过几家大的媒体巨擘来获取。后者的信息形成形式,依照传统观点看来,是官方的权威的可靠的。其语言必定要保持一种“高冷感”,即只有那些经过专业写作训练的记者或者其他职业人员才能够熟练使用。
现在,每个人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自我发声,自我表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曾被官方的,权威的语言文字所压抑下的表达体系的释放。也就是,我们在传统媒体时代不能够公开使用的禁忌语言可以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任意地被使用,一旦一个表达能够多数人的共鸣,便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病毒式传播。(这里不考虑网络水军,公关团队的作用)。
像“卧槽,wuli凡凡真是碉堡了,能帅成那样也是没谁了,劳资要不是今天蓝瘦香菇,一脸懵逼,今天一定用尽洪荒之力去看他的演唱会,劳资才不在乎身体被掏空,大不了回来葛优躺,当个吃瓜群众。” 这样语言虽然很没有营养,但相较于正式书面语是有情感在里面的。
当然,没有经过严格语言训练或者懒得精粹自己语言的群体会十分倾向使用和传播这样的语言。因为这语言朗朗上口又不耗费许多脑力。自媒体运营者们深谙此道,不遗余力地将这种写作风格发扬光大。什么pp酱,喵朦都是这种语言风格的集大成者。自然他们也是获利者,能在自媒体中异军突起。而相对严肃的自媒体则只能处在一种十分小众的地位,凄凄惨惨戚戚,难以实现流量套现。
鄙视链的形成
于是,歧视和偏见该到了登场的时候了。象牙塔里的教授们,专业的文字记者们,语言的严肃使用者们开始要对这些自媒体的污化汉语的行径大加鞭挞。
这种鄙视就像,看美剧的看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看不起看国产剧的;打dota的看不起打英雄联盟的;喝红酒的看不起喝白酒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鄙视链中的。而对一项技能技巧,难度是构成鄙视的重要因素,而技术的进步可以消解难度,降低一个领域的门槛。
一提到唱歌,大家脑海里肯定会蹦出一长串的流行歌手,但鲜有人会想到帕瓦罗蒂,多明戈这些人。为什么?因为美声唱法作为一种高难度的演唱方式被阳春白雪化了,并不能为多数人欣赏。不管从个人知名度,流行度,还是财富收入,现如今一个美声歌手肯定不及流行歌手。但是这个美声歌手一定保持着对流行歌手的鄙视。
一个美声歌手至少经过十年的训练才能掌握气息,共鸣等等一些演唱技巧,而且即便经过了积年累月的训练可以登台表演了,他也得终身保持长跑、游泳这些运动来保持他的肺活量。而且一个美声歌手的声音要足够洪亮,才能使剧场最后排的观众听见。可见一个美声歌手的练成是极为艰难的。
但是二十世纪,人类发明了话筒,这种电磁扩音器,这样随便一个普通人就可以在自家院子里,在教堂里高歌一曲。而美声唱法中为解决音量问题的大量训练随着话筒的诞生显得是格外徒劳了。美声歌手的优势也便当然无存了。现如今,流行歌手可以大把地数着票子,而美声歌手只能成为一小撮人欣赏的阳春白雪了。
垂死也要挣扎
现在一味强调净化语言,使用正式语言写作,并且极度鄙视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这群自媒体写作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正是和美声歌手一样吗!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群每天写着污污的段子,满嘴“卧槽,靠”的自媒体在社交平台上耀武扬威,而自己在一旁默默葡萄酸。
于我而言,想到这里,我释然了。我不再焦虑自己粉丝数量的增长缓慢,不再焦虑阅读量稀少。只有能够提供给人们即刻满足的文字,是人们不费多少脑力便可轻松娱乐人们的自媒体才能获得流行。而那些精心去钻研传播观点的文章只有少数人才会去看。我知道,我不可能做到十万加,我不可能带给我的读者即刻的满足。我只想自由地宣传我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让我被淘汰吧,但垂死也要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