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偏好描写美食的文学。
众人皆知,唐鲁孙、蔡澜、梁实秋因写美食出名,较之汪曾祺更胜一筹,而对于我,因为早几年高中的时候语文阅读题有篇《黄油烙饼》记忆深刻,对汪老笔下的吃食一直念念不忘。关于吃,高邮的咸鸭蛋、昆明的汽锅鸡、手把肉、豆腐宴、塞馅回锅油条、鱼、羊肉、酱菜、腊肉、野菜,其文字之美,用词之简,就如上好红烧肉绝不会被桂皮喧宾夺了主。
不仅吃食,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散文,字里行间对生活的热爱令人动容。
“ 灯火照在人家槅子纸上,河边园上乌青菜叶子已抹了薄霜。阻风的船到了港,旅馆子茶房送完了洗脚汤。”
汪老书中,我最喜欢这几句话,生活气息下偏偏又有几分风月色。
看饮食男女,影片三分钟片头,老头儿氽肉片,捉鸡,剁鱼,蒸包子,节奏欢快得立马勾起人的味觉。
没有台词,我尤嫌时长不够。
一直喜欢张公子的文章,公众号里食旅声色那一栏翻得滚瓜烂熟,读起来有滋有味,不刻意附庸风雅又淡妆浓抹撩拨心弦。
最开始知道张公子,是和李舒一起在Vista杂志里最后几页的专栏,李舒写金瓶梅中的吃食以及西门庆和他的爱恨情仇,张佳玮写《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家里还有米,回家煮得了,饭上可以顺手蒸个香肠;土豆和胡萝卜切了块,炒一下再煮到火候,和冷咖喱拌了,加上嫩炸鸡块油煎过,用来浇米饭;周日涮剩下的虾丸、木耳和蘑菇,炖个汤喝,锅里还能放些萝卜片;牛肉切了片,抹上酱,用洋葱热煎锅烫熟了配菜;趁锅热,又有多的肉酱,煎个蛋,撒点生豆芽菜。”
文字的魔力就这般大,像这样的段落每每读到都会抓住我饥饿的胃,饿到走不动道,非得找个拉面馆、麻辣烫这类地方,就着热辣辣的汤吃点什么。
我的微博置顶直到现在仍然是张佳玮美食文章里的一段话。
“黄昏了,妈妈在厨房教导姑娘:锅里油热了,下生姜,放下黄鱼,两面煎一煎,下十滴料酒,放酸菜,加水,烧到水开,放葱——这就是酸菜黄鱼汤了。”
人间烟火和文字交织的天衣无缝,很馋。
大一的时候每到深夜饥肠辘辘,一定看密子君的视频。什么麻辣小龙虾、自助牛排、10碗海鲜面、10桶酸辣粉和火鸡面、8人份的重庆火锅、烧烤串串,重油重辣,看得我好像自己暴饮暴食一样过瘾。
《请回答1988》何尝又不是一部美食剧,一日三餐加上零食、外卖、路边摊,还有追剧必备的一锅拉面,从饥饿到饱腹,隔着手机屏幕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感受。
奶油白砂糖拌饭、脆皮肠蘸番茄酱、大酱汤牛肉汤酸菜汤薯片饼干牛肉干葱花饼……
为了刮出一个“再来一包”的卡片,吃掉了整整两箱薯片。哪怕去寺院修行,寡淡的饭菜也能盛第二碗。和最爱的曼玉小姐吃冷冻五花肉,要吃好像用刨子刨一样薄得可以卷起来的五花肉。
不管怎样,读书,也要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