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小学开始我和我哥都是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类型,在外人眼中,我们学习优秀,听话,不调皮,不打架。我们兄弟两个得的奖状挂满了一面墙,我们每年都会去乡里代表年级参加考试。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停地听到家人说xx家的xxx上初中免了书费,xx家亲戚家的xxx不仅上学不要钱,每年还奖励多少多少钱。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那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那时候我只知道要学习,要努力,要进好学校,要学费全免。后来我参加了小升初,参加了中考,参加了高考,成绩平平。我认识到了差距,也知道了人的天赋和智商有高低之分,也知道了起跑线有远近之别。
可这些家人不知道,他们抱着巨大的希望,他们怀着偏执的执念,他们望子成龙,他们望女成凤。
而今天,本科毕业后的今天,我妈开始鼓励我考二战研究生。她告诉我她同事的女儿谁谁谁考上了哪哪大学的研究生,她告诉我我姐的同学某某某考了三年考上了研究生,你这才考了一年而已。而我只能无奈的说:又来了……
她说我考试考怕了,她说你考吧,考一年两年三年都支持你。
我想说,够了,就这样吧。不过我没有。
02
父母的朋友圈让你害怕,他们的同学在晒旅游,在晒房子,在晒孙子。而他们没有什么好晒的,哪怕是出门晒太阳都会有人问:“你几个闺女几个儿啊?上大学了吗?结婚了吗?买房了吗?”。于是他们不看朋友圈,不参加同学聚会,想想又觉得心酸。
曾经让他们骄傲的儿子成了待业在家的游民,前途和钱途都非常堪忧。这时老妈数落起我的缺点来了:不会说话,专业找不到工作,不成熟,关键是连个女朋友都没有,然后她“又来了”:那xxx连大学都没上,人家在xx地方买了房结婚,一个月四五千。
这时我想到那一面墙的奖状,那是对我的嘲讽。
03
我们都是群居的社会动物,相互比较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人生活的好坏成了我们生活质量的参照物。
记得《家有儿女》有一个片段,说是有一个女的,是刘梅的同事,她发现她老公手机里有暧昧短信,然后哭的稀里哗啦要死要活的。可是当知道有一个女的给夏东海送来了一捧花后,她顿时觉得心里好多了。因为她觉得她老公的问题只是暧昧而已,而刘梅的老公明晃晃的是有外遇了啊。
可以说,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不是依赖GDP,而是相互比较的心理作用。仇富是因为比上不足,这让我们愤愤不平;济贫是因为比下有余,这让我们心里慰籍。
记得有一次在坐地铁,听到一句特对的粗话:中国人压力大,全TM是自找的。
欲望是无止境的,而攀比放大了欲望。这欲望已经不是正常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了,它让现代的人常说三个字:好累啊!
与世无争,自在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