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Arthur Rimbaud
“生活在别处”原是法国诗人阿瑟兰波的诗句 。后来被米兰昆德拉作为他的一部小说的名字。确切的说是
“兰波创造了这句话,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然后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的世人皆知了”。
初见这句话是在小时候读高中时阅读的一部散文里。作者在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来描述内心里对现实生活的纷扰繁杂的无可奈何,寄希望于未来在别处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当时正处于高考的压力之下自己,很以为然。心中也盘算着未来在别处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好,于是就记下了这句话。
不成想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这句话越来越流行,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思潮在人群中传播。
这种思潮初级的表现形式是:当眼前的生活不是那么如意的时候,脑子里就一定会冒出这句话来,安慰一下自己。偶尔去外地旅游一下散散心什么的。
中级表现形式是:对眼下生活中切身相关的人与事关注度低,通过网络关注的都是别处别人在发生着什么,一年会有很多的时间都在筹划着要去哪儿。
终极的表现形式是:一直在迁徙,一直在寻找,但从未找到过的“别处”。
生活一定在别处?
眼前的生活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也许你的职场遇到瓶颈,常常被老板指责。也许你的伴侣不够体贴。也许你的家庭关系不够融洽,孩子不够听话。也许生活的环境不够美好,交通堵塞,出个门一半的时间堵在路上。也许你的房子不够大,不能满足想建一个健身房的需求。也许你有很多“也许……”。 但是这不就生活本来的面目么。我们来换一种“也许”看看:也许你所看到的别处的精彩只是刹那间的一个美景,也许你所发现的别人的精彩只是同样不够完美的生活中某一个小小的精彩片段。也许你所追求的那种生活只是道听途说的一种幻想。
好多时候,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思潮给现实的生活带来了一种负面的情绪。总是对当前的生活,眼前的人各种不满,而一旦这种不满散发出去,一定会收到一样负面的反馈。从而加深了这种不满。
日复一日,渐渐的掩盖了你发现眼下生活精彩美丽的能力。
把对生活的态度从积极面对变成了应付或者放弃:应付眼前的工作,因为最好的工作都在别处; 轻易放弃一段感情,因为最好的“TA”在别处;应付眼前的生活,因为最好的生活都在别处。
像围栏里的困兽,带着对当下的不满,眼馋着外面的世界。
网络图
当你感叹别人的游记是如何如何的精彩,照片是多么多么好的时候,不要以为你也可以随时可以来一场 "我带上你,你带上钱","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人家没有告诉你这样一个旅行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了,出行的时间,预算,什么时间定宾馆,什么时间定车票,机票。要去那几个地点,拍照的时候应该在哪里拍,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要带哪些摄影的设备,遇到哪些意外情况,如何解决的,后期的照片处理花了多久,写游记用了多久等等。
当你羡慕别人创业的精彩,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论坛时候,也不要忘记了他们没有告诉你的那部分:周转资金不足,随时可能断裂破产,连着两天没有睡觉为了赶一个客户的方案,胃不好住院,因为常常忙的没有时间吃饭,压力大,因为一直没有赚钱,家人不开心,参加各种各样的论坛都是要花钱买票的,只是给客户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等等。
以上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展开了,也就是他们每一天的生活而已。只是他们相对于自己是在“别处”,我们都是隔岸观火,看到的都是“别处”艳丽的一面,感受不到背后的辛勤。
生活没有坦途,每个人都只是辛勤地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因为你的目标会一直在提高。所以你就一直怀抱着不满足的心态中前行。是时候让这种“不满足”成为你的动力,而不是负能量。文哥认为每一天的生活都应该是有几个部分组成:努力做好今天你想要做的事情,解决好眼前遇到问题,盘算一下长远的生活计划和眼下要实施的步骤,和伴侣、家人、孩子平和沟通不一致的意见,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发现每一个快乐和精彩的瞬间,(如果可以的话,就记下来)。 做不到,即使送你一个旅行,也一样会抱怨旅途艰苦、行李太重、景点不够美、卫生不够好,也一样拍不出好的角度照片,写不出让别人眼馋的游记。缺的,不是“别处”,而是“内心”。
醒来吧!大多数人都只是凡人,都一样面对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你的生活精彩与否并不在朋友圈里,不在游记里,更不在虚无缥缈的“别处”。而是在你的内心里。换个思路:眼前的生活就是当前最好的,你所能做的是给生活做个规划,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带着寻找自己生活中精彩的心态。一定会发现,原来,每一天都可以有点小精彩。
或者,是时候忘记"生活在别处",去记住另一句话:
你所浪费的今天,
是昨天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天;
你所厌恶的现在,
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哈佛大学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