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似诗的南方,阳光正高照着大地,如果我离去到那里 算不算逃避
——赵雷《北京的冬天》
北京又一次上了热搜,话题无疑是关于房价、雾霾和交通。
因为并没有到成家立业的时候,所以对于北京买房这件事情是处于无感的,也或许是早早就看清了在北京买不起房、孩子上不起学这个事情,总之从未对北京有过太多的期望和失望。
我想说的,是我自己印象中的北京,一个刚毕业两年、还在试图挣扎的年轻人心中的北京。
在来之前,对于这个城市我是没有任何想象力的。
我的记忆只停留在微博热搜中那个北京地铁1号线拥挤的视频,以及新闻报道里,燕郊814车前父母辈儿的人在寒冬的凌晨五点帮儿女等车的画面。
是的,关于北京的生活不易,新闻报道早已有了许多,但这并不算让我印象深刻的。
我来北京,实属偶然,对于这个城市,并无向往,对于小镇青年来说,它只是意味着首都。但打动我、并“催促”动身出发的原因在于,我一回想起上大学的那段时光,就似乎能看见身边损友那张充满理想主义的脸——我想去北京。
这是她带给我的印象。那会儿,对于从小生长在一个城市的她而言,北京代表着自由、梦想以及出走。
不幸的是,我更早的帮她实现了这个梦想,并且打破了她对北京的痴念。
2014年7月13日正式来到北京,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车站外,同为实习生的黄老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接待了我,并将我带至了半个多月前我们提前找好的青旅,这里住着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在东四环边上高碑店的小村里。
东北的房东阿姨有着这样三套房,每栋楼里,都住着刚来北京或者来北京两三年的小青年。房间和普通的青旅一样分为八人间、六人间和四人间,不同的是,这里的大多数人,是长住的。
也就是说,她们离了学校,却依旧过着“宿舍群居”般的生活——和我同住的两个女生,在我搬进来之前已经住了两年,每月600多的房子对她来说,可能刚刚好。
刚毕业的年轻人其实很容易适应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是将大学室友换成了现在的陌生人而已,每日回“家”话不多,洗漱、上床玩手机、睡觉。
在北京这样的房子和生活很常见,至少高碑店那个地方,有近乎一般都是这样的出租房。后来我还去看过朋友住了一个多月的地下室,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才是真正感受到了在北京的不易。
两个月后,我和另一个新来的女生搬了出去,有了自己单独的房间,月租平分大概800左右。
我从来没有觉得在北京生活苦,也没有觉得孤单、寂寞,已经想不起来,刚来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给家里打电话了,但我觉得我应该从未哭诉过。
还能想起自己土土的、但心怀兴奋的上班第一天,觉得那会儿真是充满干劲儿,为了在北京留有一片之地,和异地前男友分手并在面对新的追求者的时候告诫自己,接下来的日子,是要打出一片天地的,而不能困于儿女私情。
但显然,我并没有做到。
我能想起来自己每日坐着八通线和黄老师一起挤地铁的日子,高碑店上车,坐两站到四惠,然后下车、走十五分钟左右的路。每天我都觉得很轻快,觉得自己年轻、积极向上、朝气蓬勃。
北京就是容易给人这样的错觉,每个人年轻人的脸上似乎都写满了奋斗两个字,就像现在的中关村大街上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创业”一样。
房价、物价、雾霾、交通,这些因素累积在一起,都是月薪几万的人所承受不起的,当然买不起房是主要原因。
并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为了住更好的房子,活的更小资,我必须付出更多的租房成本——我已经不是那个挤在十几平的四人间里就能满足的小姑娘了。
想起了《东京女子图鉴》,在来到大城市之后,每个人的物欲都是逐渐上升的。
这些欲念也成为了催促我离开的原因,因为你深知,这个城市,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是留不下来的。我不关心房价,但我隐约知道我现在住的60平的小破房子,也要三百万——这可能是我一辈子都负担不起的。
但这些不是要紧的,要紧的是,我从未厌恶或者厌倦过这座城市。在爸爸的念头里,想留在大城市享受浮夸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小镇青年来说是“白日做梦”。
但至少在这座城市中,这白日梦,能够得以实现一段时间。
有几个朋友搬去了上海,并游说我,“北京太糙了,一点都不适合女孩子”。
但相比起上海散发出的南方人的精英气息,我还是更喜欢北京糙老爷们儿的感觉。这里会不问出身、没人在意你的穿着打扮,人人行色匆忙,为生活奋斗,年轻人脸上写的是踌躇满志,整个城市都散发着干劲儿。
尽管我也偶尔会在赶早班地铁的时候,同情那些已经被挤麻木的上班族们,但我想,她们心里至少有一些是满足的。从郊区赶来的翠花在国贸的写字楼里就可以变成Marry,偶尔去去三里屯可能还会被街拍搭讪。
她们不仅是物欲和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更重要的是,存在和享受生活的——小城市里你也可以收获这些,但整个人是出于慢热状态的,是闲适而不是努力生存之余生出的满足感。
但不可否认,在北京生活甚至生存,确实不易,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艰难“前行”人,你的耐心会成为你坚持下去唯一的理由。
北京在不雾霾的大多数情况下,天气是好的过分的,会让你日日不想上班,只想出游欣赏美景。
我想即使我离开之后,我还是会怀念这里。怀念景山的落日,怀念故宫的红墙,怀念二环的小胡同以及隐藏在里面的美食,还有更多在春日骑着自行车游荡的地方。
准备说到五环,突然想起,读书时一直觉得中国传媒大学身为新闻学的最高学府之一,遥不可及,但住在边上的时候却觉得好像自己已经和学校融为一体,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带给我的是和三线城市的母校一样的感觉。
我想这就是北京神奇的地方。
我爱北京的冬天,也爱哼《北京的冬天》,不管是老狼的还是赵雷的,早先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多多少少也会来自歌里,包括汪峰那首承载着梦想和失落的《北京北京》。
可是,不同于在很多文章里“落荒而逃”的人,不同于很多在朋友圈谩骂北京的人,如果我离开,纯属自我选择。
忘了说,即使回到西安,也是逃不过霾的,要知道,近两年北京并不是最严重的地方,并且人们的保护意识还是相对靠前的。
我会感激这座城市给过的梦想和我在小镇遥不可及的高度,也同样感激那些容纳年轻人梦想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东京,每个地方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