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罗胖在《逻辑思维》讲的《技术优势是护城河吗?》,感觉特别震撼。
文中举了两个经典例子:
在14世纪的时候,西方画家还画得非常不像,画中人物的动作和线条都很僵硬;但是过了100年,也就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画家的写实绘画技术突飞猛进,跟今天照相机拍出来的效果有得一拼。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我们以为,这可能就是绘画技术本身的进步。但是霍克尼发现,并不是,背后有一个作弊机制。什么呢?就是光学仪器。简单说,就是借助镜子或者透镜,把物体或者人物投在画布上,描出线条,然后再画。就是土法的照相机、PPT,那还能不像吗?
还有一个例子是:
美国是1945年爆了第一颗核弹、苏联1949就实验成功了、英国是1952年、法国是1960年、中国是1964年。很多人都说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比先进国家差得还远。这是事实,但是如果你放眼到这40年的历史上看,差距是不是在飞速缩小?技术只要创新出来,马上就会扩散,这一幕在人类历史上是反复重演的。
这是因为,技术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只要这个技术被大家知道,是知道,还不是了解,就是知道这技术在世界上存在。用不了多久,这项技术就会被所有人掌握。比如核武器,只要相关理论突破了,也有人做出来了,证明这条路是通的,跟进的人花的力气,其实没有那么大。
最后罗胖给出了两点值得深思的推论:
只要把时间拉长了,其实第一,技术这件事,只要发明出来,最后一定会普及。谁想靠技术一招鲜吃遍天,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的;
第二,技术的灵魂不是那些外人不懂的秘密。技术的灵魂是应用,是对人的服务。最后这个世界比拼的,说到底,不是技术本身,还是人应用技术的能力。
感兴趣的可以去得到app《逻辑思维》第647期 | 技术优势是护城河吗?回放一下。
由此我想到周一我去浙大二附院的智能机器人问诊。虽然看起来目前还不是有特别多的人选择人工智能问诊,但是我想以后这项技术会越来越普及,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因为它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毕竟导诊台接受的患者咨询是有限的,而且有些专业的问题比如科室的具体情况她们还要给患者或家属转接电话,但人工智能有一个强大的信息储备,可以语音识别极速搜索,这比人脑要思考一下,再组织逻辑语言不知道要快多少倍。再有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像人一样会有情绪,不像人一样因为健康情况使工作效率和质量受损。不过也必须承认一点:机器再智能高端也是机器,没有人有温度。我就特别喜欢之前在市儿保就医时护士和风细雨的态度:
“宝宝这个有点痛,阿姨慢一点,宝宝不怕”。
“对不起宝宝,阿姨不是故意扎疼你的。宝宝你的血管太细,太不好找了,出院后一定要好好养养啊”。
相反县医院的护士态度是这样的:“你们家属一定要把孩子按牢啊,不然针扎偏了,可要重新扎啊,我可不保证一次能扎好”。
“让你们按好,不按好,扎不好又怪我们护士。那个边上的家属别站着了,来帮忙啊”……
我想即使给老家县医院配备同样的医疗设备,她们中的个别人还是不如市医院受欢迎。因为她们没有服务的态度和意识,也没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好的医疗机构不仅技术走在前面,而且服务也是与之同步升级的。在市儿保办理出院可以床边结算,在老家县医院要不同的楼层来回跑,就诊卡退款还要出院后第二天去退款,去拿出院证。上午去晚一点,窗口工作人员就说:“今天钱发完了,明天再来吧”。此处省略一千字。
11月份时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广州海关在南沙口岸开发应用“选查智能机器人”,目前已在广州海关查验环节全面启用。上线运行以来,南沙口岸9月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环比压缩31%。
“选查智能机器人”依托海关查验信息化作业系统,模拟海关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实现对企业提前报关货物的全天候自动分流作业;还可联通码头海港智能化管理系统,与码头系统对碰生成卸船分流指令,自动判别抵港时需海关查验的集装箱并优先实施机检,避免对集装箱进行二次移柜和重复作业,既减少了企业翻箱移柜的费用,又加快了货物流转速度,有效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无论你用不用,人工智能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无论你喜欢还是排斥,它已经遍地开花。希望它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生活,我们也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反正对我来说,我真的很期待它可以帮我解决一部分家务问题,让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工作,陪伴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