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五): 愿生兜率天亲见弥勒
太宗后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言为梵文,用以流传西域。玄奘遂召集一批道上,阐述五千文玄旨奥义,领会了《老子》之玄奥义理后,方着手翻译。道士蔡晃、成英等,竞相引用《中论》、《百论》等佛教经论,以通道经。玄奘曰:「佛道二教的教理差距悬殊,怎能用佛理通道义?深究考核基言论,未有从属关系。」蔡晃道:「本宗祖传之学,一直以佛教为凭依,至于《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更为我所尊崇。佛经中的义理与老庄之学颇多相通之处,故引佛教经论以证《老子》。正如僧肇著论,屡引《老》、《庄》,不足为怪矣。佛道西教的道理相似,又有何妨?」玄奘曰:「佛教初传时,由于义理深奥,而《老子》亦多谈玄理,故魏晋时谈论《老》、《庄》者,经常附会佛理。僧肇著论时,为阐明义理,虽也曾引喻《老》、《庄》,但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但是现在佛教经论浩瀚,而《老子》只有五千文,其余一千多卷道教经典多是医方,至于此土玄学家何宴、王弼、周颙(yóng)、萧绎、顾欢等几十家,都曾注解过《老子》,何不引用他们之注解?反而去引用佛教经典呢?」翻译完毕后,道士成英曰:「《老子》五千文义理玄奥,若无序引,如何在西土流通呢?请法师把序亦翻译出来。」玄奘道:「观《老子》五千文,旨在治国治身,文词严整完备,而其序则甚为鄙陋,若把此序亦译为梵文,传之西土,担心会被西土人士传为笑柄。」成英把此事秉告宰相,玄奘亦如实谈出自己的想法,中书马周问道:「西域也有像《老子》、《庄子》这样学说吗?」玄奘曰:「印度在佛教产生那个时候,就有九十六种外道,多数主张超生,但由于师承之滞碍,故致沦诸有,至如顺世外道之四大之术,冥初六谛之说,都是中土之闻所未闻,若翻此序言,恐怕西土将以为笑柄。」遂不译之。
……贞观二十五年皇上驾临玉华宫,问玄奘曰:「最近翻何经论?」玄奘答道:「正在翻译《瑜伽师地论》。」皇上又问:「此论哪位菩萨所作?明何等义理?」玄奘一一作答。皇上过后亲自取论披阅,读后下敕令将新译此论抄写九本,颁发给雍、洛、相、兗、扬等九大州。玄奘又请皇上为此论作序,皇上旋又赐序,此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并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僚读之。其词曰:「……玄奘法师周游西土十有七年,遍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义,一乘五律之道,蕴聚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海口。他游历各国时,所带回之各种经典达六百五十七部,又将它们译为汉语,流布华夏,广为弘扬。……」
……玄奘本来崇仰弥勒净土,游历西土之后,又听讲无着、世亲兄弟皆生于兜率天,几经祈请,皆有显证,遂对弥勒净土更为崇仰。到玉华寺后,更经常发愿生兜率天见弥勒佛。自从《大般若经》翻译毕后,尤是经常行道礼忏,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对翻经僧及门人说:「有为之法,必归散灭,虚幻形体,岂可久住?我至六十五岁时,必定卒于玉华寺,你等若于经论上还有疑难之处,可尽快提问。」听到此话的人,都吃惊地说:「法师年事尚未甚高,眼下身体康健,何出此言?」玄奘答道:这种事自己心中有数。」遂往辞佛。到先前所造的俱胝十亿佛所,礼忏辞别。……于正月九日对寺僧曰:「我很快就要离开你们了。经云:『此五蕴身污秽可恶,犹如死狗。』我死之后,勿让此身近宫寺,可于山中静处埋之。」此后就病倒在床,开眼闭眼,咸见雪白之大莲花;又见雄伟大像,知往生佛前,令诸僧读诵所翻经论名目,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至二月五日,弟子问道:「法师入灭之后定往生弥勒佛前吗?」玄奘答道:「决定往生。」说完之后,随即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