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生简短、从未恋爱的人却写出了极具拉扯力量的爱恨情仇,没有中间过渡,一切都是爱与恨的极端。
或许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相关,父亲喜欢读书以及家里的阅读氛围给了她基础和环境,然而母亲的去世以及长期酗酒、吸毒染病去世的弟弟却给了精神上的冲击。
不知道作者在创作《呼啸山庄》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几分家庭经历的影子,但是这一次的阅读却是非常深刻。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确实有一种冲击,就是“太不同”,这样的拉扯感可能会让人想要把书本放下,但是当你渐渐走进这座山庄,看到这群人在这里的生活轨迹,反而可以静静地坐下来,耐心地看完这些爱恨情仇交织的一生。
偏见和偏爱让仇恨的种子生了根
希思克利夫初到山庄的时候,和厄恩肖兄妹的初次照面确实算不上好,甚至这一初次认识就是毁灭的伏笔。
厄恩肖答应给欣德利带的小提琴被压得粉碎,而答应给女儿带的鞭子也因为父亲为了照顾陌生的希思克利夫而丢失。
而父亲在接下来的时光中对希思克利夫的宠爱又远远胜过对自家孩子,这样的情境下,兄妹俩,尤其是哥哥欣德利更加地厌恶这个陌生的闯入自己家庭和生活的人,所以不断地折磨他、愚弄他。
父亲的偏爱在哥哥的心里对这个陌生人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哥哥对希思克利夫的折磨又在希的心里同样生根恨的种子。
这不禁也让人想到当下的难解之题,就是父母如何能够做到对孩子一碗水端平,而不是一边倒的偏爱,很容易就让孩子的情感世界失衡。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很长远的问题,父母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也不能因为是第一次当父母,就以此为由,不断让小孩去多担待。
仇恨的开始是亲子关系的失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兄弟姐妹众多,所以作者也在这其中感到爱的失衡呢?不得而知。
但关于这个话题的思考和学习,我想对于每一个当爸爸妈妈的人,都是极为深刻的。
偏见让相爱成相离
凯瑟琳喜欢希思克利夫,却因为身份的偏见,觉得嫁给希思克利夫会贬低自己的身份而选择了嫁给埃德加,即便就像她自己说的,在灵魂深处,她答应嫁给埃德加是错的。
身份的偏见在当下依然屡见不鲜,门当户对是父母对新人或者新人自己是否在一起的重要衡量本身。
在选择是否与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去看非常非常多的外在,工作、工资、身份等等等等,而这个人本身往往在最后一位。
这些外在就像是身上穿的衣服,是会变的、换的,但是内里的这个人本身,却是一直不变的,所以在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或许更需要去看到这个人本身,他的举止言行和思考以及品质,而不仅仅只是外在的条件。
外在的条件作为重要的参考,但不应该是唯一的衡量。
不再偏见,不负遇见
偏见,其实无处不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或许也在偏见。
偏见让我们可以快速有一个结论、有一个答案、有一个定论,然后就可以停止下来。
但我们缺乏了耐心去慢慢看见一个人、去慢慢认识一个人、去慢慢了解一件事情....
我们看见的往往是我们想看见的,希望在每一天里,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我们都能带着耐心,不再偏见,不负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