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些家长教育孩子信奉的是“不打不成材”,由其是对那些熊孩子,耐心不够的家长通长会采取暴力来惩罚他们。但是骂完了,打完了,又总会后悔,觉得不该打孩子,时间久了就陷入了一个生气──施暴──后悔,这样一个死循环。那么当孩子调皮捣蛋,犯了错的时候,家长到底要不要惩罚?如果要罚,要怎么罚?如何有效地惩罚,通过家长的惩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那么在惩罚孩子之前,请家长来先分析一下孩子的“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不外乎有三种:
第一种是由于孩子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例如:吃饭时不小心把碗掉地,或者把饭洒了。2-3岁的孩子很容易这样的;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出于好奇心的搞破坏、淘气,比如,把钟表拆了、把笔记本按键抠下来等等;
第三种是故意犯错,明知不对还非要去做,比如向人吐口水,偷东西,撒谎,破坏公物等等行为。
对待第一种情况家长应该宽容些。因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经历,家长应该适当地引导,多教教他,多点耐心,让孩子主动想办法避免再一次犯类似的错误。第二种情况家长应该适当的给予鼓励,也不要严厉批评。因为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做为家长,要适当保护孩子的破坏力和创造力,并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不是扼杀孩子的天性。第三种情况应该批评,并且要进行正面引导。当孩子犯了这一类错误时,家长除了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道德意识,也要及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那么家长有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没有引导孩子遵守规则?还有一点,家长不要强化孩子这一方面的犯错行为,有时候孩子这样故意做坏事是想让家长注意他,重视他,如果家长可以冷处理,那么孩子觉得这样的做并不能达到他的小目的,时间久了,他也觉得这样做,家长并不喜欢,自己的目的也没达成,他就不会再这样做了。
如果孩子在家长反复说教下,还是不听话,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办法来惩罚他了。首先最有效的惩罚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孩子自己感受到“犯错的代价”,让他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让孩子通过自身的经历去获得教训和经验,从而学会避免犯类似的错误,甚至能学会规避同类错误,这要比家长一味地批评指责要有效得多。
例如,不小打翻了饭碗就要自己收拾残局;不爱惜玩具,破坏了玩具就没得玩了等等。但千万不要说,“怎么这么笨,连碗都拿不好”,“你太捣蛋了,你是专门来做坏事的”,这样的话语不仅不能制止孩子的犯错行为,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笨蛋,从而失去自信心。
当孩子尝到自己因犯错而受到的处罚的苦,就能够学会自己承担责任,也会减少很多与父母的抵抗情绪。还有一些惩罚方式也是可取的。比如以下:
转移孩子注意力 在孩子犯错时,父母把孩子带离当时的环境,所以在孩子犯错后,家长可以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转移他的注意力。
暂时剥夺他的一些特权小孩子们一般都有自己喜欢的“特殊待遇”。例如看动画片或者吃个棒棒糖等。可是一旦犯了错,家长可以暂时剥夺他这个特权以示惩罚。
明确规则,事不过三要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严重的后果。比如孩子说谎时可以告诉他“这是第一次!”家长要明确地告诉他继续这样做的后果。假如到了“第三次”的时候,就要立即实施预先警告的处罚。这样,他以后就知道了,如果继续错误的行为,他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他就会衡量事情到底该不该做了。
针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开罚单 拿出纸,列个表格,里面写出各种不好的行为,比如吐口水、打人、乱扔东西等,下面对应填上相应的惩罚。只要日常生活出现表格内所列的行为,就立即“开罚单”。和上面的类似,让孩子为了不受惩罚而自己约束自己行为。
总而言之,有效的惩罚结果,是在惩罚后,要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请家长们以后冷静地处理孩子犯错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体罚孩子,惩罚并不仅仅只有打骂这种方式。请家长们知道: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我们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的一个办法,请家长们选择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办法吧。